原标题:呵护成长,从“心”开始——丹凤县织密未成年人心理防护网

10月16日,丹凤中学举办的“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主题活动现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郭妍摄
“以前,我受了委屈,总觉得没地方说,现在不一样了,有老师愿意听我讲,感觉特别安心。”丹凤县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洋洋(化名)所说的,是当地许多留守儿童内心悄然发生的变化。
近年来,丹凤县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难点,以“五位一体”工作体系为支撑,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全方位关爱网络,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精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我们学校有32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占比近65%,多数由祖辈抚养。”11月21日,丹凤县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余新平说,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部分孩子变得内向敏感,有的因情感缺失而焦虑自卑,有的面对人际交往和学业压力时无所适从。
为了精准描绘师生心理健康的“全景图”,丹凤县引入“绿萝心数”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服务项目,精心打造集科学测评、动态监测、精准干预于一体的数字化闭环系统。
该项目定期为全县师生进行心理“体检”,从心理危机、心理症状、心理压力和心理韧性四大维度,通过18项细致指标深入剖析,力求对师生心理状态实现精准“把脉”。
在丹凤县第三小学,“绿萝心数”系统的心理筛查已覆盖全校。余新平介绍:“对于筛查出来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老师会从了解家庭情况入手,启动一对一帮扶。”
学校为每一名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建立了专属的“成长台账”,由专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与其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学校还为留守儿童架起亲情桥梁,组织他们与远在他乡务工的父母视频连线。除了个性化的帮扶,学校还用心发掘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搭建起“展示舞台”,帮助他们在集体的认可中重拾自信。
余新平说:“这些孩子就像需要细心呵护的小树苗。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他们就能茁壮成长。”
建好校园里的“心灵补给站”
“情绪就像气球,一直憋着总会爆炸,学会合理释放是关键。”在陕西省丹凤中学心理健康课上,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心理教师赵新有正通过“情绪树洞”互动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为心理压力“松绑”。这样有趣又有益的心理课堂,成为学生的“心灵补给站”。
作为商洛市心理健康示范校,丹凤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学校配备了4名专职心理教师,建成了集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生涯规划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赵新有说,“硬件的完善,为我们深入开展心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严格按国家要求,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通过团体辅导、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情绪。此外,学校还构建“防、筛、诊、治”一体化服务体系,依托“绿萝心数”系统定期测评,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我们通过心理疏导、家校沟通等方式系统跟进,并实施‘医教融合’模式,为学生安全成长护航。”赵新有介绍,学校还发起“百人百场”心育辐射行动,开展120余场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与示范课。心理教师团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公益科普,将专业知识送到更多孩子身边。
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丹凤县成立县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借助大数据分析的“火眼金睛”,丹凤县教育和体育局指导各学校建立起“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档案,对于筛查出存在一、二级心理预警信号的学生,明确了由包抓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三方联动”帮扶责任机制。
心理健康教师依据详细的测评报告,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精准疏导。各校心理辅导室与县域内的专业心理诊疗机构建立了顺畅的转介“绿色通道”,确保需要专业干预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帮助。
截至目前,丹凤县已成功建成52个标准化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了209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通过常态化的专业培训提升这支队伍的能力,以便能及时对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丹凤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薛民生说:“通过深入、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新的发展。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健康,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