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从法学传承到立法创新,西政立法研究院十年炼成“最强大脑”

教育时讯 华商科教 2025-05-21 09:09:32
[摘要]5月20日下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将镜头聚焦于该校立法研究院。

  5月20日下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将镜头聚焦于该校立法研究院。

  从法学名家精神传承筑牢立法研究根基,到三维联动机制驱动立法能力升级,再到智库体系优化推动立法决策发展,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研究院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书写着高校服务国家立法的新篇章。

image.png

  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小组合影(二排左四为金平教授)。

  赓续法学名家精神

  筑牢立法研究坚实根基

  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政法高等学府,红色基因在其血脉中流淌。建校以来,这里涌现出一批堪称“大先生”的法学大家,他们肩负着共和国立法理论奠基的重任,在新中国立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征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印记。

  周应德先生创办我国首个刑事侦查专业,筹建高校首所司法鉴定中心;金平先生三次参与民法典起草,是中国“当代民法史的活化石”;杨怀英先生奠定婚姻法学科基础;夏登峻先生编著首部英汉法律字典;常怡先生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王连昌先生系中国行政法学理论重要开拓者;赵长青先生参与1997年刑法修订;李昌麒先生奠基经济法学理论;徐静村先生多次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这些前辈以开拓性贡献,构建起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框架。

image.png

  《地方立法蓝皮书·中国地方立法报告》。

  新时代下,西政人传承学术薪火,新一代中青年学者接力服务国家立法。在民法典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立法法等重要法律起草修改以及党内法规制定起草,都有西政学者的智慧与担当。学校创建全国高校首个实体化立法研究院,搭建“地方立法蓝皮书”“立法研究文库”等学术品牌,通过立法学术沙龙、专报等形式,打造高端智库平台。

  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学校依托研究院平台,聚集全校力量,在立法理论研究成果斐然,发表1200余篇相关论文,承担1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200余部专著。近十年间,全校师生深度参与260余部国家法律、310余部地方性法规起草,提交超20000条立法建议,以“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将历史积淀转化为服务国家立法的实践动能,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不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image.png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西南政法大学立法联系点启动工作座谈会。

  构建三维联动机制

  赋能立法能力迭代升级

  2011年5月成立的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2015年5月地立立法研究院进入实体化运行,2022年研究院获批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1月,地方立法研究院更名为“立法研究院”。作为全国高校首家实体化运行的国家级立法研究平台,始终以服务国家法治战略为核心导向,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学科集群-立法实践-制度创新”三维联动机制,培养出一批新一代中青年学者骨干力量,为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持续发力。

image.png

  “数字中国与地方立法”学术研讨会。

  在创新立法集群研究范式上,学校整合法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资源,依托立法研究院国家级平台,构建起覆盖法典编纂、数字法治、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等前沿领域的立体化研究矩阵。跨学科团队不断攻关新兴领域法治难题,如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发布的《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提出“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平衡”原则,成为行业重要参考。

image.png

  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学术研讨会。

  深耕重大立法工程领域,西政身影活跃于国家立法一线。深度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制定,牵头起草《生态环境法典(学者建议稿)》,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等市场经济立法创新。从法典编纂到新兴领域立法,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实践,西政持续将理论研究转化为立法成果。

image.png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研讨会。

  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学校与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及互联网法院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攻克数据跨境流通、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等立法难题,输出的“西政方案”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引。同时,凭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立法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全国最多的国家级立法联系点资源,学校畅通“立法直通车”,2024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立法建议1100条,2025年迄今为止已反馈超500条,多条建议被采纳,形成成熟的“智库咨询-立法建议-实践反馈”闭环机制。

image.png

  中国人工智能立法研讨会。

  推动立法决策优化

  探索构建新型智库体系

  西南政法大学积极响应“大成集智”新型智库体系建设要求,全力构建智库型科研机构,主动作为,致力于提升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能力,推动立法与政策向科学化、民主化方向大步迈进。近两年来,立法研究院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陆续获得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网信办等一系列立法联系点,立法研究院加快推进立法联系点标准化建设,系统构建立法智库智力支持体系,切实发挥好立法联系点智库作用,深度参与“立改废释纂”“立法后评估”“备案审查”等立法各项工作。

  在供需衔接、精准发力上,学校受多方委托,深度参与政策制定与立法起草。专家团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和立法语言,细化为具体条款,融入规范性文件。学校参与民法典、监察官法等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订调研,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委托,对60余部法律草案和地方政府规章提出修改论证意见,把学术力量切实融入立法实践。

  在开展交流、多方合作方面,学校定期举办立法政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立法工作者、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凝聚智慧推动立法政策完善。同时,与立法机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实现互利共赢。

  面对新兴领域法治挑战,学校智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立法空白,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前瞻研究。成立科学技术法学研究院探索科技与法治融合,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研究相关立法;成功申报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获批网络立法联系点,提前布局网络立法研究,为立法机关提供科学依据。

  以《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为例,2024年10月22日立法研究院组织承办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研讨会,与会专家分别针对《草案》的规制范围、体例设计、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立法用语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180余条,相关活动引起了立法起草部门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

  西南政法大学立法研究院,既是法学理论创新的“孵化器”,孕育着前沿的法学思想;也是立法实践的“试验田”,检验着理论成果的可行性;更是培养法治人才的“练兵场”,为法治中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心系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国家立法事业持续贡献力量。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家战略“点单”,西政“接单”:看一所政法高校如何把学科建在“时代刚需”上 下一篇:西政力量:以法治智慧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任督二脉”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