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高校学科建设如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5月20日下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西南政法大学,探访这所“法学黄埔”的破题之道。
从国家安全学科的首创突破,到涉外法治人才的全球培养,再到超大城市治理的智库实践,西政用一系列“首个”“首批”和“首创”,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典型样本。
战略先手棋
学科矩阵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全国首个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首个海外利益安全本科专业、首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在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科版图上,一个个“首”字背后,是高校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主动作为。学校以法学为根基,在国家安全、纪检监察、科技创新、国际传播等领域精准布局,形成“高峰引领、高原崛起、基底厚实”的学科矩阵。
在国家安全领域,西政是探索学科建设的“先行者”。2018年,西政在全国率先成立国家安全学院,2021年成为首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构建起全国唯一的“本硕博(后)”贯通培养体系。其《中国国家安全法学概论》入选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研究团队”成为重庆唯一的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在纪检监察领域,西政是响应国家法治进程的“同频者”。学校于《监察法》颁布当日成立全国首个监察法学院,2018年与市委办公厅签约合作共建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2021年6月与市纪委监委签约合作共建重庆市纪检监察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心。2024年获批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知识产权工作会。
在科技创新领域,西政是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护航者”。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0年获批成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是西南地区首个、全国非“双一流”大学中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先后与深圳“大疆科技”、北京“知产宝”等1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关系,与腾讯、多益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链条式创新团队,积极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范本。
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暑期夏令营。
大篷车课堂深入环阿尔泰山地区采访调研。
在国际传播领域,西政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传播者”。主要聚焦服务国家人权舆论、对外法治传播,打造人权与舆论、国际传播特色方向,在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重庆市最早获批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50个院系之一),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育人新范式
学科交叉赋能实践战场能力跃升
在西政,人才培养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让课堂连接实践战场,让论文扎根祖国大地。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教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法治论坛会上发言作主题发言。
人工智能与法学的跨界融合,正在这里催生新的法治生产力。2018年成立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院,首创“人工智能+法律”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及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学校制定智慧司法学科群建设方案,获批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立项,其智慧司法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工程研究(培育)中心立项,形成科研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格局。
宣讲团在重庆市人民防线展演活动开展宣讲。
在国家安全教育一线,活跃着一支由西政本硕博学生组成的“移动课堂”——重庆市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5年来,这支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宣讲800余场。他们创作的情景剧《提线木偶》《警惕“黑天鹅”》在川渝法治微视频大赛获奖,创新采用的“讲、演、聊、诵、唱”模式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2024年,宣讲团荣获“重庆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其“教—学—研—宣”一体化模式入选高校党建“十大案例”。
人权研究院团队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中英文独立报告。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学校以服务国家人权战略为使命,聚焦公共政策与战略研究,打造高端人权智库。2014 年入选国新办、教育部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015 年设人权法学二级学科,2017 年跻身国家高端智库重点培育单位。近年来,为中宣部、外交部提供人权咨询建议15次,起草中国在联合国大会的解释性发言,参与撰写中国人权白皮书、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等,多次赴联合国、美国、西班牙、荷兰、瑞士等地,在国际人权论坛上为国家发声,体现学术担当。
从算法赋能的智慧司法实验室,到走街串巷的国家安全宣讲队,再到国际舞台上的人权研究团队,西政的人才培养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的脉搏。在这里,课堂连着“战场”,论文写在大地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都折射出高校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治理新生态
四维联动机制激活学科发展动能
面对复杂治理需求,西政以交叉学科打破壁垒,以评价机制激发活力,构建“目标领航、任务驱动、评价导引、绩效考核”全链条管理机制,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基底稳固”的学科发展格局。
“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基底稳固”的学科发展格局。
学科目标分层明确,法学与国家安全学作为“高峰学科”,对标世界一流,聚焦“双一流”攻坚;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等为“高原学科”,以市级一流学科和博士点为目标强化特色;哲学、公共管理学等为“基础学科”,依托市级重点学科推动交叉融合。
“高峰学科冲一流、高原学科强特色、基础学科固根本”,学科治理的“分层突破”机制,让不同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到精准生长坐标:法学对标世界一流高校,建设任务在“十三五”建设成果基础上上浮20%;国家安全学瞄准首批博士点高校,明确2023—2025年攻坚目标。破五唯,构建涵盖106个监测点的学科评价体系,将导师聘任、学院考核与学科任务挂钩,形成“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生动局面。
从国家安全的“学科拓荒者”到法治建设的“思想库”,西南政法大学用行动证明:当学科建设深深扎根国家战略土壤,就能生长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正如校长林维所说:“高校的‘双一流’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干出来的。”这所扎根西部的高校,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扬起学科发展的风帆。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西政,“Z世代”宣讲人以“青言青语”开启理论育人新征程 下一篇:从法学传承到立法创新,西政立法研究院十年炼成“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