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油争气”“钢筋铁骨”的价值追求与红岩上的信仰之光在课堂内外交织,当行业使命与青春理想在实践中同频共振,重庆科技大学正以“全员育人强协同、全方位育人求融合、全过程育人重贯通”的创新实践,构建起具有行业特质的“三全育人”生态体系。
5月20日,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这所行业特色高校,探访其如何以“高度”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广度”激活全员育人动能、以“新度”融合创新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让思政教育有“高度”
重庆科技大学党委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教学科研单位、管理服务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书记黎德龙表示:“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让‘大思政’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学校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的育人格局,打造“6门必修+23门选修+6门慕课”的思政课程体系,其中《红岩精神导论》成为特色品牌课程。学校立足行业特色与学科优势,打造《石油精神与行业使命》《冶金文化与产业报国》等特色课程,将石油、冶金等行业的奋斗史与精神内核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行业使命与家国情怀。同时,学校为每门专业课绘制“思政教学元素地图”,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讲解智能制造时融入“大国重器自主可控”的理念,让专业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隐性阵地。
依托行业优势,学校创新打造“双导师+双课堂+双基地”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与中石油、中石化及冶金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多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企业导师走上讲台开设“生产实习思政第一课”,讲述行业领域内的攻坚故事与技术突破历程;学生深入能源勘探现场、智能工厂等一线场景,参与关键技术攻关与生产实践,在真实行业场景中感悟“把关键领域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这种“课堂讲行业、实践练本领、一线悟初心”的培养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塑造出“专业基础扎实、行业情怀深厚、担当意识强烈”的行业生力军。
在文化浸润层面,学校以“红色铸魂、行业筑基、创新赋能”为主线,构建起立体化育人矩阵。“三节两系列”品牌活动年均举办200余场,原创情景剧《红岩之上》累计演出56场,成为师生传承红岩精神的“移动课堂”。常态化开展三大传统主题活动:端午文化体验、中秋民俗展演,以及清明祭英烈——“李林忠·李恒太烈士班”班级交接仪式。同时,学校将石油精神、冶金文化融入校园景观,如在主干道设立石油、冶金主题浮雕、在教学楼打造“能源报国”主题文化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厚植行业认同与家国情怀。
清明祭英烈活动。学校供图
激活“三全育人”动能
让育人力量有“广度”
在重庆科技大学,“三全育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学校以“三全育人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为抓手,构建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新生态,让每个角色都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每个场景都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党委书记黎德龙向报到当天过生日的新生赠送生日蛋糕。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将办公室“搬”进学生社区,开展“开学第一课”“两走一贴近”等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成长困惑。学校落实“校领导包学院、处级干部联专业、科级干部驻班级”机制,每位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基层教学组织,参与专业思政课程建设。例如校长牵头制定《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全覆盖,让“关键少数”成为育人动能的“点火器”。
校长赵明阶深入学生寝室开展“两走一贴近”活动。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教师则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思政课教师将“行走的思政课”开进企业生产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在化工园区裂解炉旁讲解“能源安全与产业报国”、点对点将“量身订制的思政课”送进学生宿舍;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专业”结对子,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在“机器人技术”课程中融入“智能制造背后的中国方案”案例;全校辅导员化身“成长合伙人”,通过“行走课堂”带领学生探访红岩村、录制“微党课”短视频,年均开展活动超800场。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合影。学校供图
管理服务部门也在悄然转型,后勤部门将食堂窗口变为“劳动教育实践岗”,图书馆设立“红岩精神专题书展”并搭配AR技术,校医院开设“心理树洞”信箱并开发“情绪管理”小程序,行政部门推行“一站式”服务改革压缩审批耗时,用服务效能提升育人温度。
学生群体更是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学生会发起“文明养成挑战赛”“红岩青年志愿者协会”年均志愿服务超3万小时,学生自主创作的《重科学霸说》《重科青年说》等短视频播放量超50万次。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实践中,学生成为“育人链”上的主动参与者。
从领导干部的一线调研到教师的跨界教学,从后勤人员的暖心服务到学生的自主创新,重庆科技大学通过“三全育人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将思政教育从“专职部门独唱”升级为“全校师生大合唱”。正如学生在“朋辈领航分享会”上所说:“当我们开始主动策划红色剧本杀、设计行业文化表情包时,思政教育早已成为我们愿意传播的信仰火种。”
融合行业基因与时代元素,
让育人模式有“新度”
重庆科技大学立足行业特色与青年成长需求,以“三个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传统育人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多维共振”转型,构建起兼具行业厚度与时代锐度的育人新范式。
学校将行业使命深度融入育人体系,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讲述现场故事,培养学生行业情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应急管理部门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在模拟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中,将“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实操能力。近三年,学校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超500项,在涪陵页岩气田、中冶赛迪等一线完成37项技术革新,将专业学习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课堂讲行业、实践练本领、一线悟初心”的培养模式。
在红色教育创新中,学校以艺术形式为媒,让红岩精神从理论走向“沉浸式体验”。原创思政情景剧《红岩之上》通过实景舞台重现革命场景,累计演出56场覆盖2万余人次,成为流动的“红色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红岩》原著研读与渣滓洞实地探访结合,开展“情景党课”,学生现场演绎革命故事,让“狱中八条”等历史故事成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相关案例获“学习强国”转载。
《红岩之上》剧照。学校供图
数字技术与育人场景的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突破时空边界。图书馆推出“红岩精神AR书展”,扫码即可观看《挺进报》印刷场景复原影像,访问量达8.6万次;“重科思政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形成“线上资源库+线下打卡点”联动模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AI智能体24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2024年处理咨询1.2万条;依托“i重科”系统构建的大数据模型,通过分析课堂考勤、消费记录等数据,精准识别学业预警与心理波动群体,实现“数据画像—精准干预”闭环管理,推动思政教育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升级。
从行业一线的技术攻坚到云端的智能交互,重科大以“行业基因打底、艺术形式赋能、数字技术破圈”,培养出“懂行业、敢担当、能创新”的重科青年,让思政教育既接“行业地气”,又具“时代朝气”。正如学生所言:“当设计的设备在生产一线运转,才真正懂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
这场以“高度”铸魂、“广度”聚力、“新度”破圈的育人实践,正让重庆科技大学成为行业特色高校“三全育人”的生动范本,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提供重科方案。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育见高新⑤教育数字化变革“先锋实践”:看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如何用“S2C”重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