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安市高校学生科研团队“点废成金”!未来想做有机废弃物界的“神笔马良”
如何有效利用有机废弃物?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让科研从实验室走进田间?日前记者了解到,来自西安理工大学“点废成金”项目团队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不断突破研发瓶颈,最终给出了他们的解题方法,并凭借项目“农业固废资源化处理与有机肥料生产新模式”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大赛国赛金奖。
实地考察走访。
“每年全国有机肥资源中氮、磷、钾养分储量据估计高达7000万吨,如果这些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率达到50%,就可以替代一半左右的化肥。堆肥项目前景广阔、能让农民切实获益,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研究点的初衷所在。”“点废成金”团队成员、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贾小锐说。
在大一下学期,贾小锐就加入了农业固废资源化处理的课题组,有机会到实地参加实验,其中的一些项目还得到了当地农户认可,这给了她很大鼓舞,慢慢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走下去。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和团队同学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钻研项目,制定了一种农业固废资源化处理与有机肥料生产的新模式。
突破研发瓶颈 打造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新优势
堆肥项目前景广阔,很多研究团队都参与其中。怎样“突出重围”,让自己的技术优于他人,这是贾小锐和团队成员面临的重大难题。
走进田间地头找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在研发过程中,必须确保团队的产品具有显著优势。团队搜集相关资料时,因资金短缺,无法购买市场上相关的机器实地验证,团队成员一一走访养殖场,走到生产一线去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回来求解。
“团队指导周蓓蓓教授在繁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联系到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厂家,和我们一起去实地考察。每次周老师都会为我们逐一讲解这些具体罐子的结构、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要点,还会引导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去创新。”贾小锐回忆说,“有了周老师的指导,大家都有了很大的信心。”
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机器的看法,并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亲自检查机器的内部结构,从而发现其技术优势与潜在缺陷,在这上面去找出新的点去突破。
动态翻抛技术突破 打造零污染有机肥生产新模式
怎样提高堆肥效率?传统堆肥方法是一种自然静态,固废腐熟过程中所需的水、气、热元素,并不能随堆肥阶段的转化而实现精准供给,这也是堆肥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现状难点,团队成员从滚筒洗衣机中获得了灵感。
要想让其处理得快,就要让它像滚筒洗衣机一样翻滚,将传统的静态堆肥转变成动态模式,但是如何“翻滚”,“翻滚”速度的最佳值是多少?这是团队面临的新问题。贾小锐告诉记者,“翻滚”过快,会影响混合物含水率增加不必要的消耗;“翻滚”过慢又会影响含氧率进而影响耗氧发酵速度。
项目实验中。
最开始贾小锐和团队的同学们在实验室用手摇杆人为翻抛找到最佳速度,项目却并没有太多进展。于是他们很快想到去做一个自动翻抛装置,由于团队中没有学机械专业的,贾小锐找来了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最终实现通电控制速度。而对于堆肥过程中产生以氨气、二氧化氮为主的尾气,团队一下子想到了氮的农业资源化利用,他们再次变废为宝,创新设计了尾废四级过滤回收体系,回收后形成的氨水、碳基固态肥料经过稀释处理后,可作为液态肥料使用,尾废基本实现了100%的资源化利用。
比赛结束创新不止 踏上有机肥研发的持续征程
在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贾小锐和同学们把目标放在参加“挑战杯”上,准备在该比赛上努力斩获一席之地。
“哪些部分应该进行突出展示,怎样让成果更清晰地展示……不管多晚,两位老师都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帮助团队不停地打磨优化。”贾小锐回忆道。PPT演讲、计划书、现场答辩,每一项都在考验着参赛成员的能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场比赛不仅收获了奖项,更有团队的友谊和成长。
团队在实验中。
团队合作,不断突破,创新瓶颈。
比赛结束后,贾小锐和团队同学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堆肥是过程,而有机肥的适用才是农民认可的关键。实现有机肥的多项功能性才能适用于更多复杂的农业生产环境。
未来,贾小锐和团队的同学们会继续完善技术,准备在第三代设备中加入微生物靶向调控,定制功能性的有机肥并将其投入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贾小锐笑着说:“我们想做有机废弃物界的‘神笔马良’,农田需要什么肥,我们就能制作什么肥。”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市高校学生科研团队“点废成金”
上一篇:“陕耀东方 燃梦长安” 2025陕西少儿网络春晚晋级赛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