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科研投身战疫——
宁波高校为复工复产装上“加速器”
本报记者 史望颖
“疫情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创新的潜力与前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守好教育初心,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日,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党员教师李敏华指导的华忻科技双创团队,针对国内无线通信商急需解决的吸波器吸波效率低、带宽窄、体积大等问题,研制出一种高效可调谐吸波器件,助力加快我国5G通信建设步伐。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宁波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把科研做到战疫中,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
把科研做到战疫中
疫情期间,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专门发出号召,要求学院全体党员教师和优秀教师率先垂范,立足学科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以科研投身到这场战疫中。
该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海明和电信系所学科带头人金庆辉教授合作指导的水芯双创团队,结合民众关心的用水安全问题,研制微型化、低成本、易集成的芯片式水质传感器和配套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实现居民用水的精细化管理,该成果已得到宁波水表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认可和试用。
除了专业教师外,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党员也勇担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助力科技抗疫。
“作为一个党员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团队,我们要用创新的技术和快速的转化,投身这场全民战疫。”该学院“愿朗纳米科技—国内高端功能性过滤膜”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研究生党员张涵说。该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网上,开展过滤膜在口罩中的应用研发,努力提升口罩的防护率和使用率。
“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唯有努力拼搏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该学院在读博士生钟曙徽作为移动医护软件开发领域的创业新秀,带领员工日夜奋战,为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发微信公众号线上病历复印功能,实现患者零跑腿,减少医院内感染的风险。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宁波全域一码通”(微信版)的诞生,为宁波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而这个二维码背后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陈根浪及团队近300个小时的付出。他们开发的社区疫情防控系统被宁波80多个小区使用,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升级开发的“宁波全域一码通”(微信版)在宁波市推广,为更多的宁波市民出行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便捷。
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马修水加入宁波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大市场“爱心科技人”活动,服务6家企业,其中两家是口罩生产企业。
“生产线意外发生故障,无纺布被卡,请帮助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宁波一家口罩生产企业在专家群里发出求助信息后,马修水马上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通过远程视频分析故障原因。
反复确认机器情况后,马修水又发现了其他几个问题,如机器刀片磨损严重、刀具和传送系统之间的间隙等。“特殊时期刀片很难买到,我给的方法是用油石修复刀口,间隙问题也解决了,口罩生产线可以迅速恢复生产。”马修水在10多天时间里帮助该企业解决了6个技术难题。
疫情期间,马修水一直在企业进行现场服务。“作为技术人员,我一直都乐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现在面对疫情,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企业复工复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助力新冠肺炎药物研究
随着疫情逐渐平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博士陈艳君来到宁波萃英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投入到氘代产品研发中,推动科技企业复工复产。
陈艳君介绍,疫情有效药物的研发需要氘代试剂,国内几乎没有生产氘代试剂的公司,都是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也可能因为疫情而出现短缺。
从技术路线探索到批量生产攻关,再到产品纯化精制,每一个步骤陈艳君都和技术人员耐心探讨,遇到问题就和研发人员共同展开科技攻关。目前,该企业年产4吨氘代试剂生产线已正式上线,为宁波和上海多家从事新冠肺炎药物筛选和研发的科研机构提供了足够的氘代检测试剂。
“作为科技工作者,虽然我不能在疫情一线冲锋陷阵,但是我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身科学研究,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艳君说。
编辑:张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