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马海燕)微信朋友圈一篇题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近日刷屏,起因是南京市教育局给学生减负,禁止留作业、考试、排名,让南京的家长非常焦虑,与此同时,浙江小学生晚9点后可拒绝完成作业的消息,也冲上热搜,同样让家长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
资料图:小学生们正在上课。
对此,南京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连夜回应: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统一部署,聚焦存在问题进行排查,整治纠正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但同时也发现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
一个明明是好的政策为什么会被误解?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这是因为“减负”是个模糊概念,具有相对性。学习不能没有负担,真把负担都减了,学习没有效果。“我们要减的是低级重复、对学生没有作用的课业负担。只笼统减负,孩子的竞争压力还在,家长的焦虑就还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规范学校办学,主要是治理“抢跑道”给学生加压。南京市教育部门的做法从大方向说没有问题。但是,南京的学生参加高考,是要和全省学生竞争的。浙江想把“主动权”给学生和家长,愿意少做作业就少做,可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不做作业呢?事实就是更多家长选择给学生在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基础上加餐。
“减负=制造学渣”,可能是某些自媒体为吸引关注贩卖的焦虑,但另一方面,许多孩子“校内减负校外补”却是事实。一个侧面可以说明的例子是,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上市公司好未来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该机构总学生人次(长期正价课)从上年同期的约221万人增长到本季的约341万人,同比增长54%。人民锐评指出,校内减负校外补,家长需要支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培训机构反成最大获利者,怎能不令一些家长“发疯”!
近年来的基础教育热门话题无非是抱怨孩子负担重;真给孩子减负,家长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到妈妈肚子里。即使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领域校内都减负,家长的终极目标仍是中考和高考,只能让孩子在课外拼命多学。熊丙奇认为,这次发生的南京“减负风波”,把减负的社会焦虑全面呈现出来。减负的方向没有错,但如何减负才能得到家长理解,缓解家长的焦虑,才是关键。
“从根本上说,今日家长的焦虑,不是家长自发的攀比,而是教育竞技化,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熊丙奇认为,要让家长摆脱焦虑,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成才创造多元选择。
程方平说,缓解家长的焦虑还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理想的状态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把所有学校都办成同等水平,没有不均衡的教育也就没有择校问题,才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多元成才。
编辑:李欣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