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运动,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疏解心理的方式”,“这十条措施,直面教育痛点,关键在于落实……”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引起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

教育部:从阳光运动1小时到体育每天2小时
记者注意到,《十条措施》有一些比较新的提法,比如鼓励学校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支持地方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初步识别、即时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等。
据悉,西安已有学校例如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鄠邑区实验小学设立了“无作业日”,减轻学生负担。此前,中小学普遍实施阳光体育1小时,此次,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加大体育运动量,将体育时长调整为每天2小时。据悉,早在今年春季学期,西安市小学和初中已推行课间“15分钟”。高中大多实行课间10分钟。因历史原因,主城区不少学校存在场地小、缺乏运动场地的困境。
业内人士:《十条措施》直面教育痛点
知名教育专家、华商报首席教育评论员刘鹏表示,教育部发布《十条措施》,打出了一套靶向精准、务实管用的“政策组合拳”,这十条措施是直面痛点的“纾困策”,从缓解考试升学焦虑到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从保障充足睡眠到规范健康用网,措施覆盖学生成长关键环节,直指学业压力、生活习惯、环境影响等核心问题;从特殊群体关爱到监测预警机制,从全员育心制度到家校社协同,举措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支持体系,既有“无作业日”“禁止成绩排名”等刚性减压措施,也有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韧性培养举措。
“落实《十条措施》,需破除认知误区,避免简单化、表面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团辅课’的单一呈现,而应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活动、日常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减轻学业负担不是‘降低难度、减少时间’的粗放式减法,而应是‘提质增效、赋能成长’的精准化优化,从根源上缓解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焦虑。”
刘鹏认为, 家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更需实现“好心”与“好脸”的统一,家长既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避免盲目攀比与过度期待,更要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多些倾听理解、少些指责说教,多些正向鼓励、少些负面评判,学会“哪壶开了提哪壶”,用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滋养孩子心灵。亲子关系的温度,直接决定孩子心理的韧性,唯有家校同频共振,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生根。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心理健康工作既是“兜底保障”的民生工程,更是“赋能成长”的素质工程。如何让体育锻炼真正成为情绪释放的“减压阀”,而非形式化的“打卡项”?如何让心理测评与干预既专业规范,又避免标签化、功利化倾向?如何在推进教育均衡、缓解升学焦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抗挫能力?这些问题,需要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持续探索。
学校:正研发能心理预警的AI毛绒玩具
“运动是缓解学生压力最好的方式,要让孩子们有效地运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运动方式;除了运动,校园要有更多的艺术形式,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是纾解孩子心理的一大要素。当遇到这类问题时,要引入专业指导,尽早发现尽早干预。”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总校长罗坤透露,在“双系统三层级”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学校正在研发基于AI的毛绒玩具,“它能陪伴孩子,在孩子与毛绒玩具互动聊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心理预警指标,学校就会及时干预。”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据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调查显示,初中和高中抑郁检出率在逐年上升,关键是这些措施怎样落地,“如何划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关系到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
华商网记者 耿艳红
编辑:韦瑞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AI下如何创新“三师课堂”?航天四小这场重量级教研活动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