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107个市、370个县的1498所中小学,让3.34万名教师受益——“AI教研员”助力打造优质课堂
10月13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老师使用“AI教研员”为课堂质量打分。
10月13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名校+”总校长罗坤的手机成了“热线”。来电的都是迫切希望接入“AI教研员”系统的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
“没想到当初为解决教师成长之痛而研发的系统,如今竟如此受欢迎。”罗坤说。
教师有了专业成长伙伴
“87分,比上节课又高了。”下课铃刚响,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陈琳就迫不及待地点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份由“AI教研员”生成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报告。陈琳滑动页面,仔细查看AI给出的“诊断”和“处方”。从完善测评体系到设计逆向思维题,一条条具体建议为她指明了提升方向。
“‘AI教研员’给了我很多灵感,我对打造更优质的课堂更有信心了。”陈琳说。
截至10月13日,这位不知疲倦的“AI教研员”,已悄然走进全国107个市、370个县的1498所中小学,覆盖超过6.9万个班级,让3.34万名教师受益。每一天,这些数字都在被刷新。
今年3月,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应运而生的“AI教研员”正式亮相。它整合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能对课堂进行多个维度的动态扫描。教师只需在课前打开手机小程序点击录音,课后就能收到一份清晰明了的AI分析报告。
AI从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互动有效性、教学策略适度性、课堂管理效能、核心素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6个维度,对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曾经让教师焦虑的教学难点和困惑,被分解成可量化的数据模块:提问开放性不足、课堂节奏失衡、课堂互动不够……一份份直击教学痛点的课堂教学“体检单”帮助教师打造更加优质的课堂。
用AI点亮三尺讲台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用AI点亮三尺讲台,用智能赋能教师专业进阶。”罗坤道出了开发团队的初心。
传统教研多依赖资深教师的听课点评,反馈往往聚焦细节,缺乏对课堂提升的整体构思。
而“AI教研员”的到来,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份指向明确的“成长导航图”,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意义更为深远:“AI教研员”实现了优质教研资源的“云端普惠”,让每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都能拥有加速奔跑的机会。
“我们每位老师身边都跟着一位‘AI教研员’。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吴堡实验学校的数学老师刘子荣说。
有一次,讲解三角形分类时,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眼神让刘老师犯了难。下课后,刘子荣立刻打开AI分析报告,互动环节的诊断让她恍然大悟:“原来我设计的课堂游戏,虽然场面热闹,却欠缺思维的深度。”
她马上按照AI的建议调整了任务卡。再上课时,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
一场双向奔赴的教学改革
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第六小学,“AI教研员”的“上岗”经历了一场从疑惑到信任的过程。
“为什么要用它?”“分数太低多丢人……”面对老师们的顾虑,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逐一沟通,强调“重点不是分数,而是找到问题并改进它”。渐渐地,每天查看AI给出的课堂改进建议,成了老师们的教研日常。
老师们从忐忑不安地拿到“五六十分”,到如今自信地收获“80多分”;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熟练运用……人机协作,为全校教师注入了持续精进的强大动力。
“当‘AI教研员’走进课堂,一场双向奔赴的教学改革就这样开始了!”山西省河津市陕西师范大学龙门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师许春亮说。
许老师将这位新伙伴视为专业的指导老师,每一节课后都认真研读报告,不放过任何一个优化环节,对照“有效提问建议”打磨每一个问题,设计追问链条。渐渐地,孩子们的思维愈发活跃,课堂评分也节节攀升。
“它优化了我的教学方式,教我用科学的方法,为孩子们搭建起思维进阶的桥梁。”许春亮说。
有着30年教龄的西安浐灞国际港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吕娟莉,讲述了自己与AI的“和解史”。
初次接触这位“新同事”,教学经验丰富的吕娟莉竟紧张到忘了按开始键。“这可是我从教30年来,第一次‘失灵’的课堂。”她笑着回忆。
接下来的百余天,她开始跟数据“较劲”:根据AI建议修改设计,备课本上写满标注,甚至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她在与AI伙伴的磨合中不断精进,课堂评分稳步提升。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