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藏在西安校园里的“情绪容器”:“沉默信箱”护童心 无声接住小烦恼
心理信箱如今已成为孩子们的“情绪小伙伴”
在西安多所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见这样相似的温暖画面:走廊转角、心理教室旁,立着一组组造型各异却同样承载心意的信箱,它们卡通萌趣、配色柔和,被学生称作“悄悄话树洞”。每周固定时间,各校心理老师都会带着专属钥匙打开它,仿佛打开一个个藏着心事的“童心包裹”。
近年来,“校园树洞”逐渐从实体信箱延伸至心理教室空间、线上平台,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隐秘角落”。但这些沉默的“情绪容器”,能否打破学生倾诉顾虑、真正接住孩子的心事?学生是否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敞开心扉,又能否从中获得切实的心理支持?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记者走进校园对话师生,探寻“树洞”背后的真实反馈与温暖回响。
“树洞”里藏着最暖的成长对话
走进西安高新第三小学的“七彩枫叶幸福驿站”,蝴蝶造型墙饰下,一组按年级设计的“心灵树洞”信箱格外暖心:一年级粉色树洞萌趣可爱,三年级黄色树洞绘有小松鼠停驻……每一个都像在轻声邀约“把秘密说给我听”。每周固定时间,心理老师王亭会带着“树洞钥匙”开箱,“这里藏着孩子们最真实的心事,每一封都沉甸甸的。”
“之前是我自己要学舞蹈,可现在总觉得辛苦,不想坚持了……”不久前,一封正在学舞蹈的女生的信让她印象深刻。没有急着说教,王亭在回信里讲了荷花与竹子的故事:“荷花要30天开满池塘,前29天只开一半,直到第30天一瞬间满池绽放;竹子前四年才长3厘米,第五年却能每周长30厘米。你知道为什么吗?积累终会蜕变。”几天后,这个学生蹦蹦跳跳找到她说:“老师!我坚持练完了整节课,妈妈说我跳得更好了!原来坚持真的会有变化!”
同样充满童趣的,还有西安高新区第十九小学的“树洞小邮差”。走廊里身着白色“衣裳”的瞪羚信箱,成了孩子的专属倾诉伙伴。他们把心事写成纸条、画成图画,甚至折成小纸船投进去。
该校心理教师颜瑜娜记得,有个三年级学生写信吐槽:“每次和妹妹吵架,爸妈都只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她’,明明是妹妹抢作业本,最后被骂的却是我。”颜瑜娜约孩子做个体辅导,教她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还建议选父母不忙时主动沟通。如今,孩子能和爸妈顺畅交流,家里不再一味责怪她,氛围好了很多。
颜瑜娜说,“树洞”的魅力在于“无压力”,低年级孩子能用拼音、图画表达,高年级孩子不用直面他人,“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不愿分享的烦恼,都能在这里找到出口。”而这些藏在“树洞”里的心事,在耐心倾听与引导中,都悄悄变成了孩子成长的养分。
完善体系让心理支持无处不在
在校园里,“心灵树洞”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依托完善体系,延伸出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网络。
在高新三小,学校将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做成了体系化的解忧课程。“最初我们做了‘名校+’解忧信箱1.0版本,专门帮学生解困惑,后来升级到2.0版本,解忧对象从学生变为家长,每期解决家长的一个困惑,现在已经推出了50多期专栏。”
更暖心的是学校的“解忧雷锋小分队”。高年级学生每周一次在驿站值班,帮低年级同学解心结。王亭表示,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实现了心理学“助人自助”的目标。
同时,学校还构建了“三全育人”(全员参与、全程监测、全方位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老师与班主任定期沟通学生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还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家访,及时与家长同步孩子状态;遇到心理确有困扰的学生,会进行一对一专属辅导,并建立完善的个案记录,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被关注。
高新十九小则为不同年级学生打造“无压力的情绪出口”。颜瑜娜介绍,每周固定时间会收集信件,避免耽误孩子倾诉需求;收集后先筛选内容,普通建议类交给学校相关部门跟进,特殊问题由心理老师进行个性辅导,针对常见的共性问题则通过学校公众号“树洞”专栏匿名回复,全程隐藏姓名,杜绝隐私泄露,让孩子放心说。
此外,学校还配套了多元活动:心理社团组织“挫折小闯关”“友谊小任务”等游戏,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面对“失败”、练习合作与分享;心理专题讲座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力量,按年级分主题开讲,帮孩子学会应对成长烦恼;遇到紧急或较严重的问题,心理老师会主动约孩子开展个体辅导;甚至推出“数字人分身”24小时在线,方便害羞的孩子随时倾诉。
让“树洞”成为更贴心的伙伴
“‘树洞’真的会回信吗?”“我的隐私能保证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两所学校的“树洞”正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成为守护童心的“情绪驿站”。
在高新三小,不少学生从“树洞回信”中找到情绪出口,学会积极面对成长挑战。王亭介绍,校园“树洞”的意义不仅在于“接住心事”,更在于让孩子知道“你的烦恼有人听,你的成长有人陪”。自解忧信箱设立以来,已收到数百封来信,针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问题,老师会通过回信、个别疏导等方式给予专业支持,也为家长提供针对性指导。
高新十九小的公众号“树洞”专栏更新时,常有家长直呼“很受用”。但采访中也有不同声音:部分学生因“担心隐私泄露”“习惯直接找老师或朋友倾诉”,尚未使用过“树洞”;也有学生建议“信箱位置可以更隐蔽”“回信时能使用自己拟的笔名”,让倾诉更有安全感。
在颜瑜娜看来,心理信箱如今已成为校园心理支持的“小探头”:既能接住低年级孩子说不明白的委屈,也能容纳高年级学生不愿说的烦恼,更能帮学校及时发现“没主动找老师”的孩子,避免小困扰演变成大负担。
如今,在西安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树洞”正成为童心的温暖守护者。它们或许不起眼,却用温暖与专业,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健康防线,以最温柔方式告诉每个孩子:你的每一种心情,都值得被轻轻接住。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