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高新第八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跟着老师的指引熟悉新课本。 学校供图
去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已启用新课标修订教材;2025年秋季开学,又一批修订后的新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载体,新教材不仅带来内容焕新,更牵动“教、学、评”全链条调整。
“新教材难不难?”“学习方法要不要改?”家长们的讨论背后,是对“新教材如何落地”的关注。如何读懂新教材的设计逻辑?怎样根据新变化优化教学和学习方法?连日来,记者采访西安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解码新教材的“育人密码”。
小学数学:让知识“动”起来
“2025版北师大数学教材,最大的变化是让知识‘动’起来了!”西安高新第八小学数学教学部部长辛旸拿起新课本,指着一年级新增的《我上学啦》预备单元说,这个单元没有生硬的知识点,而是通过“数文具”“找朋友”等游戏,让孩子在玩中体会数学、培养数感,“更加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纵观小学第一学段教材内容,辛旸发现另一个明显变化:教材整体放慢了知识内容的教学进度,降低了难度,给学生提供更加深入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更让辛旸印象深刻的是教材的“育人温度”,更加凸显数学课程育人理念:全册共嵌入47处数学发展历史及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尤其注重挖掘我国古今数学思想的沿革与数学家取得的成就,如一年级下册的皮影戏、中国象棋,二年级上册的《孙子算经》、华容道、竹蜻蜓等,“这些内容不只是‘加餐’,更是让孩子知道‘数学从哪来’,从小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教学上,新教材也倒逼课堂转向“生本”。辛旸说,现在备课会更关注“孩子怎么想”,老师要读懂学生、倾听学生,利用一个个自然而然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更像是探索发现的过程。例如,新教材六年级上册《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一课中,课本并没有直接生硬地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比较圆与不同图形的运动轨迹,让他们在解释与论证中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辛旸看来,新教材这趟列车需要每个孩子亲身体会,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最终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螺旋式”破难点
“初中数学新教材,不管理念还是内容,都更聚焦‘能力落地’!”西安高新区第四初级中学教科研中心主任刘国莉,暑假刚参加完初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她说,新教材的重点内容,不是一股脑全塞给学生,而是像爬楼梯似的“螺旋式”慢慢推进,既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节奏,又能稳稳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和跨学科融合,让数学不再是孤立的公式。
就拿八年级的函数来说,这可是初中代数里的“硬骨头”。“函数又抽象又多变,尤其跟图形结合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很多同学学习起来感到有些吃力。”刘国莉点出了教学难点,而新教材编写恰好针对这点做了优化:不是一上来就抛定义,而是让学生逐步实现对函数的经验性、形式化、结构化理解,函数情景加强了与物理等学科的整合,将变量、坐标系、函数定义等内容有机整合。
为跟上教材变化,学校的教研和教学也同步调整:日常会开展“大单元整体备课”,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化教学。数学老师还会拉着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老师一起教研、磨课,从学生生活里找素材,深化情境教学,协同设计融合性课例。比如设计“为家庭选择最优手机套餐”实践课,让孩子用函数算套餐资费、用表格对比优惠,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练会“用数学”的本事。
刘国莉说,新教材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从“学会”变“会学”,真正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数学能力。课堂上会引导学生注重新旧内容的联系,尝试画“知识结构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多元表征,对同一个问题(如函数),要练习用文字、表格、解析式、图像等多种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积极参与“制作遮阳伞”“探究加密术”“关注人口老龄化”等实践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新增“南仁东星”
不仅数学教材焕新,初中语文课本也迎来传递精神力量的新内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记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一生,引发师生关注。
“新选入的这篇课文凸显时代性特点,重视价值取向,是新修订统编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语文教研员张莹说。
她分析道,从选材来看,《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是一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传主一生经历的传记,替换了原教材该单元《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这一调整是鉴于原教材单元编排中所选4篇课文均是记述人物生活、工作片段的回忆性散文或人物传记,对传记这一类实用性文本阅读作品呈现不够全面。因此,这次选文变化体现了新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突出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使教师使用教材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难度更趋合理,以便围绕“科学家的故事”主题开展阅读与交流活动。
“从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来看,这篇文章以‘看星星’串起全文,展现一个少年如何从爱看星星,到名字被用于命名小行星,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也针对生活中青少年‘追星’现象,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张莹说,它与单元内其他课文(如《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美丽的颜色》)形成人物在不同领域成就、影响的互补,兼顾“文化、思想维度”与“科学维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几篇文本进行有效整合,学生更好地对中外科学家共同精神特点进行归纳提炼学习。
张莹认为,从本单元写作教学任务“学写传记”来看,这篇新选入的课文作为完整人物传记在写作方法上对学生学写传记也有诸多启发与借鉴,如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选取人生诸多重要阶段、概括叙述穿插一些生动描写等,都为学生学习写好传记提供了丰富范例。
从小学到初中,从数学到语文,2025年秋的新教材变革,不止是“换几篇课文、调几个知识点”。正如几位老师所言,新教材的核心是让“教”从“灌输”转向“引导”,让“学”从“记诵”转向“探索”——数学让孩子“在生活中用数学”,语文让孩子“在榜样中悟精神”,最终让核心素养落地,让立德树人有形。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