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暑假“蓄力期” 西安娃都在“忙活”啥?提升自主能力、丰富生活实践、进行“轻量衔接”……
夏同学游览火焰山风景区 受访者供图
8月的西安,暑热未消,中小学暑假余额已然不多。站在假期的尾巴回望,越来越多的西安家庭正摒弃“彻底放羊”或“填鸭补习”的旧模式,将这个悠长假期视为宝贵的“蓄力期”。
过去几周里,学生们在自主管理、生活实践与自我探索中积蓄能量,如今正进入盘点收获、调整状态、衔接新学期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假期的“蓄力”效应最大化,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注入满满动能?连日来,记者对古城学子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如何将暑期收获转化为成长力量。
自主管理是最好的“暑期课”
“8点起床晨读古诗词和《Journey to the West》(英文版《西游记》),9点到11点自主复习数学,下午2点到4点学绘画,晚上和爸爸打羽毛球……”
在西安雁塔融侨小学六年级王同学的暑假计划表上,学习、兴趣与运动被清晰划分。这份计划表并非家长代笔,而是他结合期末考试情况与个人爱好自主制定,经家庭讨论后定稿。“以前暑假都是妈妈催着我学习,今年‘小升初’,没有暑假作业,我自己安排时间,反而更有动力。”王同学说,他还特意留了“弹性时间”,用来阅读自己最喜欢的《足球周刊》。
在西安市第六中学初二年级张同学的书桌上,那张陪伴她整个假期的《暑假我要做》写满了完成标记和心得笔记。
“8月中旬按计划完成了数学错题本整理,每周两次在体院游泳馆游泳也坚持下来了,最开心的是完成了我最喜欢的歌曲创作。”张同学坦言,暑假初期,面对每天自主“打卡”,她也曾有过松懈,但及时调整后坚持了下来,“掌控时间的感觉很棒,开学后也要延续这种主动性”。
“暑假的核心价值在于‘自主’和‘实践’。假期尾声,引导孩子进行‘复盘’非常重要。”新城区长缨路小学语文教师胡海燕说,“回顾计划的执行情况,总结得失,本身就是对时间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深度锤炼。”她建议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梳理假期成果,无论是知识积累、技能提升还是习惯养成,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成长。
生活实践里藏着“成长密码”
这个暑假,西安市含光中学高二年级夏同学的“新疆行”让她收获颇丰。跟随出差新疆的妈妈在当地停留了半个多月,她白天独自背上相机探索丝路文化——在火焰山地表温度高达70℃的灼热空气中感受《西游记》的传奇,在博物馆沉浸3小时仍意犹未尽,从汉唐文物到干尸“楼兰美女”,历史的细节让这位文科生兴奋不已。
“地理课本上的‘三山夹两盆’,亲眼见到才知道有多壮观!”夏同学说,更让她自豪的是,当妈妈因工作无法返程时,她自己买机票、过安检、乘飞机返回了西安。
“这次放手让她独自探索,真是个正确的决定。”母亲孙女士欣慰地说:“女儿认真记录展品,主动和当地人交流,甚至能从容应对突发情况,这让我意识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独立、更有想法。这样的成长是‘死读书’永远都给不了的。”
夏同学将写满笔记的旅行手账展示给记者,里面既有博物馆展品的素描,也有对当地手工艺人的访谈记录。她说:“我计划开学后将这份实践报告分享给同学们,让大家也能感受到更多的丝绸之路文化。”
在碑林区小雁塔小学上四年级的张同学跟着妈妈跑了一个多月菜市场,学会了看秤、挑选新鲜蔬菜和食材搭配。如今,他已成为家里的“采购小能手”,还体验了蒸米饭、煮面条和炒菜。
“有一次,我把妈妈切好的豆角直接放进锅里炒,妈妈赶紧关火说‘豆角可不能这样直接炒啊!’”张同学回忆说,妈妈告诉他,生豆角里含有皂苷等物质,要是没熟,人吃了会中毒,炒之前最好先用开水焯一下,等颜色变翠绿了再捞出来炒。
“妈妈手把手教我重新操作了一遍。现在想想,生活里的每个小细节都藏着学问呢!”张同学说。母亲刘女士认为,这些“生活课”很有价值。经过这个暑假的锻炼,孩子不但学到了很多生活常识和本领,也懂得了尊重劳动、理解付出。
“轻量衔接”激发向上动能
“这个暑假,孩子在知识方面是‘轻量衔接’,我允许他‘浪费时间’。”家住高新区锦业路的家长肖女士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留出每天2小时“自由时间”,不安排写作业、兴趣班等任何任务。
“一开始孩子不知道做什么,后来开始用玩具、废纸箱、一次性纸杯等各种物品搞搭建,搭建出小学校园的样子,看起来很传神。”肖女士说,这样的体验让儿子变得更开心、更专注。
如今,距离开学仅剩十多天时间,“收心”成为很多家庭的“关键词”。部分家长担心:假期可能造成知识生疏;孩子沉浸在假期节奏中难以适应开学后的规律作息;孩子在假期产生了“屏幕依赖”……
“暑期渐近尾声,如何引导学生从‘假期模式’平稳切换至‘开学状态’,关键在于把握‘轻量衔接’的节奏,以科学方法激活成长动能。”教育专家刘鹏建议,作息调整当有“缓进之智”,可每日微调作息时钟,让早睡早起的节奏逐步与校园作息同频;减少电子屏幕的“侵占时间”,用晨读的琅琅书声替代刷屏的碎片化信息,用傍晚户外奔跑替代久坐,让身体与精神在渐进式调整中回归有序。
刘鹏说,家长和学生不应急于向新学期知识“抢跑”,而应着眼假期收获的梳理与沉淀:让旅行手账里的见闻转化为观察世界的视角,让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升华为理解生活的智慧,让自主管理中的心得凝聚成规划时间的能力。在轻松的回顾中唤醒学习的本能,远比填鸭式的灌输更有生命力。
“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备开学行囊,在挑选文具的过程中勾勒新学期蓝图。”刘鹏建议,在“心理过渡”方面,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假期得失,明确新目标;可以到校园周边漫步,在熟悉的环境中唤起对同窗与课堂的想念。通过细节里的仪式感,让孩子用期待取代焦虑、用向往替代抵触。
记者 王燕
记者手记
“留白”处的成长
在这个被暑气浸透的假期,西安学子用不同方式完成了独特的成长“蓄能”。这些孩子或许说不清什么是“非认知能力”,却已在自主规划中学会责任,在独自乘机时收获勇气,在厨房烟火里读懂生活。最动人的教育图景,往往藏在这些未经设计的时刻——当知识从试卷走向菜市场,当历史从考点变成火焰山的热浪,成长便有样貌和质感。
站在新学期门槛前,这些用暑假光阴酿造的体验,终将成为比任何补习班都珍贵的开学礼物。正如那位允许孩子“浪费时间”的母亲所言:留白的画布上,往往能看见最惊艳的笔触。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