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高考本科录取成绩的相继公布,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忧的冷热不均现象。面对人口减少、经济下行下的报考冷门,基于综合因素考虑,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更加衡量教育的高质量和产出比。
在今年的报考和录取中,有一所陕西高校不由得让我们为他去点赞,在招生计划增加的情况下报考人数与前3年持平,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和一定的增长率。一次性投档率继续保持在100%以上,所有专业组均高分满额完成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录取线甚至超过同城公办院校。这个学校就是西安培华学院,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多少年来,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从考生和家长的实际出发,坚持公益性办学,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生源质量,都保持了明显的稳定性,甚至有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已经超越了部分公办院校。
百年培华以扎实的办学底蕴、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稳定的学费标准,成为考生与家长竞相追逐的热门选择。这一现象背后,是培华学院百年如一日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其“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理念的生动实践。
百年传承,红色基因铸就教育丰碑
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由黄炎培、杨明轩、于右任、邵力子、李仪祉等陕西教育届知名人士支持创立的 “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后改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西安市私立培华职业学校、西安私立培华财经技术学校等,民国时期无论军阀混战,还是抗日的硝烟都未能阻止学校为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闲散、赤贫女子传授生存技能,帮助妇女解放翻身的办学初心。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等先驱秉持“教育救国”理念,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培华历经战火洗礼与社会变革,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易校址和校名。改革开放后1984年,学校恢复创建新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华始终将“校誉至上 质量第一 自强不息 开拓前进”的校训精神融入血脉,培养出数十万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优秀学子,书写了一部民办高等教育的奋斗史诗。
特色育人,精准对接时代需求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华学院以鲜明的应用型办学定位脱颖而出。学校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了“新医科、新工科、新商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开设了智能医学工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并与华为、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精准培养。
更可贵的是,培华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的管理理念,通过“全员导师制”“学业预警机制”等举措,确保每一名学生成长不掉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三年全民抗疫期间,该校举办人率先自费为全体师生做核酸检测,率先复工复学,被省政府评定为陕西省先进集体。这些过往,无论任何时候看着都让考生和家长眼热,特别是在大灾大难之年,更能凸显出一个民办高校的家国情怀和育人格局。
近几年来,无论是长安区、雁塔区,无论是省内,还是江浙等省外,教育行政部门等都能看到培华学子躬身实践,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身影。2023年至2025年三年间,学校在全省录用公务员统一考试中录用人数分别位列全省第九、第七和第八,稳居同类院校第一位。“学霸宿舍”“学霸班级”频频涌现,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超过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评价其学生“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突出”,这正是培华“产教融合、德技并修”培养特色的最佳印证。
社会美誉,口碑源于责任担当
在经济下行、人口矛盾突出的今天,培华学院却以“高性价比”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学校始终将教育公益性放在首位,学费标准保持在低位提升,同时设立“姜维之奖学金”“培华助学金”等多元资助体系,确保寒门学子“上得起学、成得了才、就得了业”。
此外,培华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中累计投入资金超千万元,师生志愿服务足迹遍布三秦大地。中国校友会网最新排名显示,西安培华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民办高校十强”,并获评“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十强民办高校”“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 “全国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陕西省诚信民办高校”“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公众用信任投出的“口碑票”。
西安培华学院的强劲崛起、广受赞扬,绝非偶然。他用百年坚守证明:教育的力量源于初心,学校的生命力在于质量。如今的培华秉承公益性办学初心,紧盯升硕升大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守教育强国、教育报国的使命和担当,殚精竭虑地办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好大学。这种对家国的大爱、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
未来,期待更多高校如西安培华学院一般,以匠心铸就教育品牌,用情怀书写育人华章!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