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目前在校生2200余人。现开设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商务、工程造价、工程管理8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1个专科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为“省级一流专业”;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为“校级一流专业”;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专业与科大讯飞校企共建。
学院以“产教融合、校企共建”,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建设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新工科教育培养平台;与西安博瑞集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青软晶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建成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青岛青软晶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博瑞集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推进深度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西安翻译学院学科实力突出、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先后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
硬核实力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院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造就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教学团队为重点,先后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努力建设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9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者占43%,硕士及以上者占90%,“双师型”教师31人,“终南学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学院建有人工智能翻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培育省级科研团队1个。
在教学方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8项,获得省级课程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以上10人,获批省级教学成果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承担并完成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50项,其中获批并建成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数智课程1门,校级知识图谱课程7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课程6门,线上课程2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校级品牌课程2门;培育教学名师7名,建设“名实践”项目3项、“名课”项目2项;获第四届陕西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1项,第六届陕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第四届陕西省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72篇,其中核心论文140篇;出版专著6部;新增科研机构2个;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实际贡献科研项目10项;获批省级科研建设平台“人工智能翻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获批省级科研团队1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获批纵向项目80项,其中省、地、市级科研项目55项;完成校企合作横向项目197项,到账项目经费2576万元;取得专利授予权31项,软件著作权215项;学院举办各类学术讲座25场,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5场,举办学术会议3场。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科研计划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全力打造应用场景丰富、功能全面的实验教学环境。现有7个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管理实验中心、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专业机房实验中心、人工智能实验中心,集成电路实验中心;共有实验室33个,实验设备3431件套,使用面积近3500平米。
育人成果学校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了适合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不同成长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始终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赛创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近年来,先后荣获省部级特等奖50余人次,一等奖90余人次,二等奖180余人次,三等奖240余人次,优秀实践奖70余人次。
未来可期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施和我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持续发挥出对国家工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学院紧抓机遇,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助力学院成为培养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
专业介绍
01电子商务(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网络营销与策划、商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银行与网络支付、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网站设计与开发、网店运营与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
推荐理由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商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电子商务专业2020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合一”专业建设理念,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紧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商业素养+技术应用”复合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准确把握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和机制,推行 “项目引入+实战训练”合作模式。先后与阿里巴巴集团、可口可乐、京东、西安盛园电子商务公司、海信集团、陕西佳帮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合作。建成西北高校首家基于跨境B2B、B2C真实项目运营的“电子商务创新产业园”,与西北电商龙头企业——佳帮手集团共同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基地、订单班)
2.重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各级学科竞赛。学生通过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赛、电子商务“三创赛”、数字贸易创新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和中国互联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 “学赛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经过完整的项目开发全过程锻炼,为学生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以上奖项17项,“三创赛”实现全员参与。此外,学生发表论文12篇,专利、软著3项。学生主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7项,校级10项。
举办第十四届电子商务“三创赛”校级选拔赛
承办第七届电子商务三创赛陕西省选拔赛
3.打造“第二课堂”个性培养邀请互联网企事业技术人员来我校开展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训活动,开展基于“第二课堂”的校内实训活动,使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支持。
为发挥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扬团队精神。电子商务学研社吸纳一些有兴趣、有才华、有能力的同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的舞台。学研社分为视频、公众号、直播、店铺运营四个方面,同学们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利用企业资源结合真实项目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展示自我。
电子商务创新产业园
学研社店铺运营
名师代表
冯晓兰
中共党员,副教授,工程管理系主任、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西安翻译学院教学标兵,西安翻译学院优秀教师、西安翻译学院“双师型”教师。主讲《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农村电子商务
长期从事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多年一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课题8项;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8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主编和参编教材2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项目4项;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电子商务“三创赛”和数字贸易创新创业等学科竞赛,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就业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涵盖电商运营、网络营销、数据分析、跨境电商、网站设计与维护和互联网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学生毕业后能在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新媒体机构、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网络店铺运营、产品设计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职业价值。学生可考取网络营销师、电子商务师、数据分析和网店运营职业技能证书等相关证书。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6%以上。毕业后成功创业者23人,注册公司10余家。
校企合作单位
0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ARM嵌入式技术、通信原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推荐理由
两个特色
1.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近年与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博瑞集信(西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蓝鸥向阳科技有限公司、粤嵌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和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以产业需求推动教学改革,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长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教育质量。该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教学理念。该专业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以增强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本专业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别具特色。不但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融入智能小车、四轴飞控、智能家居、WiFi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专业实践知识,而且还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学习组织“电信学研社”;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该专业50%的学生参与过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取得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交流。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名师代表
尤国强
尤国强,教授,博士,现任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人工智能翻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电子设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主讲《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发表科研、教改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陕西省教育厅项目3项,校企合作横向项目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出版专著2部。荣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孙豪
孙豪 ,中共党员,副教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工程硕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讲《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课程。
主持1项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参与3项厅局级课题,主持3项校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2篇,其中SCI4区检索1篇,EI会议检索1篇,CPCI检索2篇,科技核心1篇;获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登记了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荣获各级各类教师业务奖、荣誉奖12项,指导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毕业后,该专业的学生可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维护工作,包括电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通信网络建设与维护、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等。他们可以在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领域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单位
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
博瑞集信(西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蓝鸥向阳科技有限公司
粤嵌科技有限公司
03工程管理(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1)工程管理专业智能建造方向
工程结构与数字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定额原理、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智慧管理 、工程估价 、工程经济学、 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智能设备与机器人应用 、智能测绘、应用统计学与大数据分析、建筑智慧检测及加固、物联网 。
(2)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方向
工程结构与数字设计、工程定额原理、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智慧管理、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国际商务、国际合同法、FIDIC合同条件(双语)。
推荐理由
(1)建筑业智能化转型。传统建筑业面临效率低、污染高、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智能建造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AI、物联网、机器人施工、智能检测和智能测绘等技术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数字化,是未来20年建筑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国家战略上正推动“智能建造”作为建筑业升级的核心方向,如住建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发展 “十四五” 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 年形成一批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培育 50 家以上智能建造龙头企业。
(2)智能运维管理需要。据行业报告,2025 年智能建造市场规模将突破 1.5 万亿元,人才缺口达 68 万,建筑机器人运维工程师需求年增 45%。通过四年智能建造方向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工程管理基础,还能掌握BIM建模、智慧测绘、智慧检测、建筑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同时融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数字化管理思维,成为“懂技术的管理者”,能更好适应未来工程项目智能运维管理需要。
(3)工程项目国际化管理需求。据行业报告显示,国际工程项目市场规模年均增长 7.2%,“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基建投资需求超1.2 万亿美元。头部企业增设 “国际项目津贴”,薪资溢价 30%。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 “十四五” 规划》提出,支持企业参与海外港口、铁路、能源等重大项目,强化国际工程人才培养。通过四年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的的学习,掌握 FIDIC 合同条款(双语)、国际税法、国际商务及跨文化沟通技巧, 遵循国际项目管理标准,成为“国际化的管理者”,能更好适应工程项目国际化管理需求。
名师代表
石金祥
石金祥,男,中共党员,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国际项目经理(IPMA Level C)。主要讲授《管理学》、《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被西安翻译学院授予“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目前担任工程管理系副主任及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职务。长期从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多年一线教育教学、企业实践经历和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主持参与省、校级科研教改项目16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3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明专利1项;主持横向课题5项。
孙志伟
孙志伟,男,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主要讲授《桥梁施工管理》 、《定额原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长大桥施工控制,公开发表论文《Study on Transverse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for Super-breadth and Long-span Basket Handle Arch Bridge》(EI检索)、《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Evaluation Method》(EI检索)、 《基于应力平衡法的系杆拱桥吊杆内力优化》(cscd检索)、连续刚构宽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及有效分布宽度研究(cscd检索)、基于长期损失灰色预测的竖向预应力控制研究(cscd检索)等多篇;博士论文《梁拱协作体系结构分析及施工控制研究》。参与撰写专著《钢管混凝土超宽提篮拱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1部。
王晶
王晶,女,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泰国格乐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主要讲授《绿色建筑概论》、《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公开发表论文《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问题讨论》 、《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节水措施分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分析》、《Green Supply Chain for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Rail Transit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Gree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tro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Monitoring System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等多篇,专利3项(含流程中)。
就业方向
(1)智能建造工程师:通过建筑构件智能设计、智能化测量放线、建筑机器人选型与管理、智能化检测与评定,能够解决智能化施工技术问题,具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策划能力,能够从事建筑构件智能设计、建筑智能化施工等工作。
(2)智能运维管理师:负责运用数字化技术,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等,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优化和监控,实现施工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
(3)智慧城市/交通顾问:协助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需求分析,协助编撰规划和方案文稿、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及项目咨询等。
(4) 国际项目经理:负责国际工程项目的运作,包括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需要具备全面的项目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时、高质量完成。
(5)合同管理专员:熟悉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负责合同的起草、谈判、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要善于识别合同中的风险和漏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变更和索赔事宜。
(6)其他。建筑数据分析师、监理工程师、BIM项目工程师、注册测绘师、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咨询员、公务员、考研等
校企合作单位
04工程造价(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数字造价技术应用、工程造价数字化管理、大数据与工程造价。
推荐理由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领域进入存量时代,又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工程造价专业在分析目前行业发展的态势下,通过专家论证、专业教师研讨、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基本确定了以数字化+工程造价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
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土木工程、相关工程技术及招投标、建设法规、工程经济等知识,掌握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基本技能,在数字建筑新时代,凸显与数字建造、智慧建造相关的专业特色;对BIM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能适应数字建筑环境下的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
名师代表
杨晓池
杨晓池,高级工程师,国家监理工程师、陕西土木建筑协会模板脚手架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2006-2014年在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咨询工作,先后主持了20余个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的咨询和科研工作;科研成果获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青年咨询奖两次。2015年8月任职西安翻译学院,从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安装工程施工与工艺等课程。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Fluent软件在泄水工程中的应用》、《数值模拟在水工模型试验中的应用》、《Research Overview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ismantling Process of Large-span Steel Structural Roof》等15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荣获“全国建设类高校施工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3次;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BIM数字建筑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两项。
彭丽娟
彭丽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国家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土建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Study on the region of wind power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IEE)》、《节能减排下华北风电布局评价研究》、《基础教育资源质量与城市住宅价格灰色关联模型研究》、《面向工程材料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系统设计》数10篇;获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秀职教论文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智能建造及数字建筑类大赛获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数10项,第11届大学生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网络评审。主要从事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BIM与数字造价应用,主讲《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BIM技术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就业方向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主要是对口专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等。近年来,部分同学被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陕建集团、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录取。
毕业生就业一览表
校企合作单位
工程造价专业积极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拓展和建设,本专业先后拓展了10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详见表3-3。随着实习实训的进一步深入,实习实训的工作要向纵深发展、专业要与企业进行高度融合,此项工作正在推进中,2023年已与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洽谈,主要针对课程建设、企业教师授课、教师企业挂职、学生实习等,初步拟定了框架合作方案,后期会进一步跟进,签订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
05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FPGA原理与实践、集成电路制作工艺、PCB设计与制作、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综合实践、全定制集成电路设计综合实践等。
专业特色
(1)跨学科融合,打造全面技能。本专业巧妙融合了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致力于培养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及封装等全方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集成电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实践,培育创新思维。本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涵盖课程设计、实验操作、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与国内一流集成电路企业合作建立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工程项目参与机会,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紧跟趋势,服务国家战略。本专业紧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前沿,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技项目和科研活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4)校企合作,强化项目实战。该专业依托电子信息领域核心课程,聚焦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应用及系统集成能力培养,与青岛青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将企业级芯片设计项目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对接国内产业龙头,形成“理论-实战-就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优势。
名师代表
毋文峰
毋文峰(1978-),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装备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人形机器人。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前3完成人)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武警部队科技奖4项,四川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梁计锋
梁计锋,男,197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工程硕士,副教授,现任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系主任。主要从事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西安翻译学院“三个一”工程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课程负责人;曾荣获西安翻译学院“师德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共主持及参与省级教改和科研项目5项,院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核心论文1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辅材料4部;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6项,校级奖励6项;获得校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项目4项,校级项目6项;获得各类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30余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从事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封装测试、集成电路工具的应用、集成电路系统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校企合作单位
青岛青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博瑞集信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6人工智能(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人工智能专业
本专业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模型,能设计有效的技术方案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技术企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等领域从事语音翻译、智能硬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嵌入式系统与应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组网通信技术与应用、翻译系统嵌入式开发、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智能翻译技术与应用、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与应用等。
推荐理由
三个特色
1.语言识别和处理(依托学校语言特色):西安翻译学院以语言为特色,在人工智能专业中融入语言识别和处理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本专业充分利用在外语教学和研究方面积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在多语言环境下进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开设多语种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支持多种语言的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处理不同语言的文本信息,进行语言翻译、语义理解等工作,学生在面对跨语言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时,如国际商务翻译、多语言智能客服等领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软硬结合(基于信息工程学院特色):信息工程学院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和教学经验。基于人工智能专业的软硬结合特色,学生不仅要学习人工智能的软件算法、编程语言等知识,如 Python 程序设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课程;还要掌握硬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电子电路原理、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通过软硬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将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模型应用到实际的硬件设备中,开发出具有智能功能的硬件产品,如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学生具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满足市场对既懂软件又懂硬件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
3.校企合作(与科大讯飞、西安博瑞等企业结合):西安翻译学院与科大讯飞联合建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还与广州粤嵌、蓝鸥科技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与科大讯飞的合作具有显著优势,科大讯飞作为亚太地区知名的人工智能上市企业,在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将企业的前沿产业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产业需求推动教学改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校企合作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保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打通了从高校到企业的人才培养桥梁,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工作,满足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与西安博瑞等企业的合作也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实践经验。
名师代表
熊伟,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主讲《模拟电子技术》《Python程序设计》《自然语言处理》。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其中,SCI 期刊5篇,EI索引5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新产品专利3项,软著2项。主编和参编10本书,1本外训英文教材。负责“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和“全国研究生电子竞赛”,获得国家二、三等奖和省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20余项。曾被空军评为“教学基本功优秀的青年教员”,荣获空军颁发“教学”银奖,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人
梁瑞,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在专业领域期刊发表核心论文14篇;主持陕西省实验教学与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课题1项,主持横向课题6项,主持成果转化项目1项,参与多项省级、地厅级科研及教改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8项;获得第十二届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西部赛区一等奖等。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决策控制。
就业方向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门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从事互联网、科技、金融、医疗、教育、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常见的就业岗位包括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智能系统架构师等。他们可以在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领域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单位
科大讯飞科技有限公司
博瑞集信(西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蓝鸥向阳科技有限公司
粤嵌科技有限公司
07软件工程(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校级特色专业
核心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智能系统开发、分布式架构设计与实践、前后端交互接口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开发。
推荐理由
软件工程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专业,互联网、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行业需求旺盛,毕业生起薪高,岗位选择多样(开发、测试、维护、产品经理等);编程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关键技能,职业发展灵活,可进入大厂、创业或自由职业;专业课程注重实战(如开发APP、网站),能快速积累经验,学生参与专业竞赛或开源项目提升竞争力;适合逻辑思维强、热爱软件新技术、能持续学习的学生。特别适合对科技感兴趣的同学,软件工程是极具潜力的选择!
名师代表
王振辉
王振辉,男,汉族,北京通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会员。目前,主要从事软件工程、软件技术本专科学生的授课和指导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安全和数据库技术。公开发表教改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15篇,CSCD源期刊发表2篇,EI检索1篇,北大核心2篇,参编教材4本。主持完成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陕西省教育科学项目3项。完成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省高教学会项目2项。完成校级科研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
就业方向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可担任程序员、软件测试员、项目经理、系统运维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工作岗位,也可担任计算机系统工程师、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经理、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等岗位。
校企合作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蓝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中易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软通动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08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python数据分析、Java程序设计、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推荐理由
(1)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前沿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融合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素养,能从多维度剖析和解决数据相关问题,契合当下科技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契合时代需求,就业前景广阔
大数据是推动各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在金融、互联网、医疗等众多领域,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挖掘价值的需求激增。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数据分析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岗位,就业选择丰富,人才缺口大,职业发展前景乐观。
(3)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能力培养扎实
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等多样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数据处理、分析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可快速适应职场工作节奏与要求。
(4)升学深造渠道通畅
毕业生既具备专业知识基础,又掌握前沿技术,在申请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时更具竞争力,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继续深造,为未来学术研究或高端技术岗位发展奠定基础。
名师代表
王艳丽
王艳丽,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
发表论文《基于成本优化和能效优化理论的混合虚拟网络映射算法(VNE)优化研究》、《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智能安全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农业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构建》等10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持完成陕西省教学科学规划项目1项。出版《大数据技术与算法研究》专著1部。出版软著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要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主讲《程序设计基础》、《linux操作系统》课程。指导学生获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大赛等省级三等奖以上10余项。
就业方向
(1)数据分析领域:可在金融、电商、医疗等行业担任数据分析师,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清洗、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与策略建议。
(2)大数据开发方向:成为大数据开发工程师,负责大数据平台搭建、维护与优化,开发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的软件和工具。
(3)人工智能相关:担任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等岗位,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模型训练、优化与应用,实现智能推荐、风险预测等功能。
(4)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或大型企业的云计算部门,从事分布式计算系统的架构设计、运维管理等工作,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校企合作单位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航城蓝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优逸客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