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教育部传来重磅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称《教育指南》、《使用指南》)。教育界人士将其形容为“及时雨”,意义十分重大。
鼓励学校引进专业人士担任人工智能兼职老师
其中,《教育指南》要点有:确定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担任人工智能教育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的不足。
小学阶段侧重智能技术体验与兴趣培养,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认知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合理应用,鼓励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批设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向中小学校开放;强化家校联动,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共同引导学生参与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
禁止小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
《使用指南》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同时,《使用指南》要求构建覆盖数据安全、伦理审查、内容监管的全链条保障机制。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从源头上杜绝隐私泄露风险;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
《指南》的发布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培育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绘制了清晰蓝图,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5月12日,知名教育专家刘鹏说。
他认为,两个《指南》意义非凡,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鼓励学生在人工智能学习中携手共进、攻克难题,“人工智能不是‘选修课’,而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础素养’。《教育指南》促进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注入强大动力。”
刘鹏指出,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但只要各方协同合作,这些难题都能逐步攻克。
“教育部发布《教育指南》和《使用指南》好比是‘及时雨’”,西安沣东第二小学校长贺芳军说道。
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执行校长马杰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是极具意义的探索,它能为教学提供海量资源,助力教师精准备课,实现个性化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作为校长,我认为学校应积极引入相关技术,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规避风险,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西安市碑林区铁五小学信息中心主任魏蓬勃同样认为,《指南》对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计划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陕西部分中小学已开设人工智能课
据了解,陕西一些中小学已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西安经开第三小学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助力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优化与作业分层设计。为实现精准化教学,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于作文智能批阅、课外阅读数据分析、体育运动量化评比、“小种子”多维评价体系构建及UMU“小先生”讲堂等教育场景。
自2023年起,学校从一年级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校本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对前沿科技的认知兴趣。2024年,学校携手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开展线上线下双师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智慧场馆建设”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于2017年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目前该课程覆盖的学生越来越多。
韩城市桢州学校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其中,该校小学段以“AI+学科游戏”为载体,在数学课堂引入“智能计算闯关”小程序,通过图形化编程完成数字运算,在科学课开展“AI植物观察员”项目,利用图像识别APP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初中段课程以“AI+学科探究”为核心,实施跨学科学习,如语文教学中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开展“智能朗诵评测”,英语课堂通过AI对话机器人提升口语训练效率,地理课结合卫星遥感数据解读环境变化,物理课利用仿真模拟软件探究机械臂原理。
华商网将继续关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应用。(华商网记者 耿艳红)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翻译学院携手华商传媒集团 开启助农与教育融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