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终工作会议上,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在《营销与价值,创新与破墙》报告中提出:“‘创新型’是欧亚与生俱来的组织基因,扎实积累的办学基础,决胜未来的发展利器。面向未来,学校要注重内部繁荣转变成外部贡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学校将2025年正式定为“营销与创新年”,如何看待这一年度主题?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教育视野、动机与深意?品牌传播部对董事长胡建波教授进行专题访谈,以下为访谈实录。
01
一个组织为什么能生存
因为它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
Q:2025年,基于欧亚三十周年校庆的契机,您提出“营销与创新年”的年度战略思想,背后有何意蕴?
胡:西安欧亚学院自2006年启动系统性战略规划,到2008年形成“四四二”战略,结束之后,我们开始实行“十四五”规划,通过持续的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成功转型为焕然一新的应用型大学组织,并且在同行业之中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总体来说,我们这些变革都是在组织内部做的。
在时代发展中,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各有侧重,重视校园环境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教育教学的系列改革等等。面对2022年以来全国出生人口下跌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一所民办应用型大学该怎么生存?我们要向外走出去——
不仅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还要发展终身教育,发展对企业的服务,我们要孵化一些企业、组织,以此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就提出了“营销与创新年”。
Q:欧亚一直在走“和而不同”的创新型道路,我们所坚守的创新是怎样的?可以具体讲讲吗?
胡:大约在20年前,欧亚便前瞻性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这一时期恰逢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开展创新型大学的体系研究,他还专门撰写了欧亚的案例。通过赵教授的学术桥梁,我们也了解到国际上一系列创新型大学,如华威大学、欧林工程学院、密涅瓦大学等等。
和欧亚打过交道的人都感觉,这个学校跟传统大学相比,拥有非常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的社区制改革、社区客厅的建立、虹桥餐厅的改造,包括欧亚人文教育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都是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引下做的,并且也取得了好的成效。
在未来,欧亚仍然要坚持做一所创新型大学,但这个创新和规范是需要结合在一起的。正如我们的合作伙伴西影集团赵董事长提出的:“总有办法”,这就是一种创新的思想,不怕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
我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从“总有办法”到“总有章法”》,我们既要创新,还要把创新固化下来,形成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流程、我们的标准,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肯德基作为全球连锁快餐巨头,其成功离不开对时间与流程的极致把控。他们遵循“造钟人”这一理念,实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该理念对我们自己的知识、方法论凝练和对外服务也有很大的启发。
“造钟人”(Clock Builder)概念源自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强调企业应建立可持续的系统与流程。与其告诉他人时间,不如造一个钟让他人自己看。企业应把好的东西变成标准、变成制度、变成流程、变成手册,固化好的做法,让他人学习。
发展周期一定是交替演进的,某个阶段,我们会以规范为主,下一个阶段,将会以创新为主。在去年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周期,有外部专家代表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估与考核,主要针对规范性的达标条件,所以我们去年和前年就以规范为主。今年刚好到了“十四五”收官年,我们提出来营销和创新,表明在未来几年将全力抓创新,然后再构建起具有欧亚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发展范式。
Q:您在2024年终述职会上提出要将“营”与“销”分开解读,具体它们各指什么?
胡:一个组织为什么能生存?因为它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所以说“营”和“销”其实可以分开,一个是为组织外部创造价值,一个是实现自我价值。你只有对外部创造了价值,你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
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创新是组织生存发展的核心命题——无论是产品迭代、服务升级还是组织变革,其本质都在于创造更优质的客户价值。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企业的基本功能唯有营销与创新"。欧亚作为应用型大学,今年需要大力提升学校声誉,把我们这个教育组织营销出去,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为合作伙伴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为社会群体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和机会,所以这一次提出营销,就是德鲁克所说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创新维度,我们认知到,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很多,包括大学组织,唯有通过差异化创新,才能构建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价值来,才会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02
在大学
几乎没有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
Q:您提到大学创新需要更多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欧亚也一直在倡导“外部贡献”,那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胡:对于提供社会服务,我们这两三年已经初具成果。现在,每年大约有60位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到宜家去实习、工作,通过轮转式的工作模式,参与到AR相关的项目中,助力宜家向数字化转型。因为同学们有这样的实习实践经历,使得他们获得了显著的求职优势。
那关于社会活动的因素,我认为由几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我们需要满足人的需求,与人文学科、心理学、艺术传媒等领域相关;另外一个是,你做任何一项事业,要在商业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需要商科方面的知识支持;当然,还需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所以我们大部分社会机构组织需要的人,不只是大家固有思维里的高科技人才,高科技最终要回到人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上,所以需要关注和研究人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欧亚整个学科的布局,是个三角模型。我们以商科为主,同时还设置了三个理工科的学院,以及三个文科类的学院,这就是我们本科学院的基本构成,也是欧亚的重要特色。
03
真题真做
我们的商科教育兼顾真实的商业社会
Q:当前教育外部环境面临一些挑战,在外部冲击下,如何将营销创新的概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发展中?
胡:我们要重新定义创新型大学的形象。落实到教育教学来说,例如我们的商科是十分接地气的,商科教育的理论和真实的商业社会是能够兼顾起来的。
我举个例子,位于西安昆明路的文创街区叁伍壹壹,该街区很重要的特色是花鸟鱼虫市场,非常受周边社区居民的欢迎。实际上,花鸟鱼虫市场对商城投资者的租金贡献是比较低的,因为成交额较少,整个利润率不是特别高,相比之下财务贡献比较高的仍是餐饮品类。但如果机构全部以餐饮为主的话,那就失去了特色,所以花鸟鱼虫市场就起到了导流的作用。
因此在现实中,花鸟鱼虫在商业市场中占比应该是多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教科书上几乎很难看到对其十分细致的商业研究。所以我们应该让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现场,依次访谈投资者、策划人、店主以及消费者。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案例,能够让学生们在下一次接触文创街区的时候,立刻意识到:我的客户是谁?如何构成合理的商业比例?我的投资是多少?我的费用成本构成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商业社会,这就是真实的学习。说实话,我们以往的教学方面可能不是这样的,和市场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也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真题真做,向社会打开我们的大门,把我们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推出去,为企业做出一些贡献,这本身就是营销。
当然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能说只将现有形态记录下来,做一点泛泛的分析,没有创新的思路。我的希望是在上课之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对商业真实的感觉,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过去的中学教育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数学有标准答案,物理有标准答案,连语文写作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在里面。当我们真正走到大学课堂,会发现,我们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虽然有可学习的理论和模式,但面对具体的问题,是没有所谓标准的,你面临的变量是非常非常多的,而学科理论是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与纯粹性,一般都是相对单一的、片面的、静止的。
所以我们开设了《创新设计思维》这门课,我相信欧亚的同学们,走进大学会发现跟中学完全不一样,而从校园里走出去之后,能够与商业社会共鸣起来,雇主也会看到学生有洞察商业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大学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创造。
04
雇主导向和专业主理人
是落实营销与创新理念的具体措施
Q:2024年,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新增了“以雇主为导向”“专业主理人”等理念,这与今年新提出的“营销与创新年”有何关联?
胡:虽然这些年我们都在讲产学合作,培养社会所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但还是有点泛了。去年参加一次会议时,一位女士做了一个报告,讲在英国的职业教育是雇主导向的,我深受启发,欧亚作为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满足企业组织对人的需求。
其实每个组织,尤其是比较大的组织,对人的需求是有非常清晰的岗位要求和说明的。华为公司在招聘时,比如研发工程师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包括性格、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都是有测量工具和描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应该研究企业的需求,在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需求来设计教育过程,这就叫雇主导向。
为什么又提出来专业主理人呢?专业主理人在IT界可以对标产品经理,从客户需求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及产品交付,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进行全流程控制。所以我们就提出,把原来的专业负责人,改变成为专业主理人。比如招生主理人,招多少学生?招生的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每一个教学的过程是什么?培养对象的合作雇主是谁?每一个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选题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就是专业主理人。
雇主导向和专业主理人,实际上是落实营销与创新理念的具体措施,一个是从发展目标方面,一个是从过程中的管理方面。
05
西安欧亚学院
始终在坚持利他主义、长期主义
Q:去年年底您带团队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东南亚高校交流访问,您都观测到了哪些信息?这些思考是否对于年度战略的制定或对于学校教学、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等创新起到某种程度的启发或推动作用?
胡:大约在十几年前,在一次正式教育教学考察中我去了东南亚。但这次重新拜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学校的进步真的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硬件环境,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等等各个方面提升是非常快的。纵使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是全世界领先的,但我们在很多方面也差距不大。
当然,这次拜访的收获也很多。比如说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他们的资源利用率是非常高的,15,000人的学校,大概就两栋高层,各种设施都是齐全的,包括大楼顶上的体育场,也有篮球馆。到了新加坡管理学院,新加坡的民办大学是没有学位颁发权的,所以在他们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是和西方的一些国家合作颁发文凭。类似大学预科的方式也给到我很大启发。
我这次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也验证了我关于“雇主导向”的理念设想。南洋理工大学十几年前就开始推动“学生多学,教师少教”,他们如今把大量的理论课都放在网上,理论课时大概只有上课时间的1/4-1/3。课堂之外,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参与真实的课题,以此腾出500多间教室,引进了四五百家知名企业,做联合实验室。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推动,我们本身在这样做,但还没有这么大的决心。这次回来之后,我们就准备在新的春山里中心全面推动产学合作、跨学科的教学方式。
南洋理工大学绿色教学空间
这次拜访让我增强了信心,也开阔了视野。我们也同步和两所学校达成协议,他们也有意愿与我们在新传媒领域等方面开展合作。
Q:欧亚始终坚持长期主义,“营销与创新年”是否也是一种符合学校未来发展的长期主义?与未来的战略发展有什么具体的联系?
胡:我们始终在坚持利他主义,长期主义。孔子很早就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想要达成自己的愿景,必须给社会创造价值,所以我们要倡导利他主义。另外,价值创造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期的积累。作为创新型大学,提出一些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时,若我们总是变化,来回动摇,是不会有成效的,所以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
欧亚的校园,就是典型的长期主义的实践成果。从2000年建设时我们就提出,我们要为西安奉献新的人文景观,我们要建一所百年的名校。所以没有采取一次性把它建完的方式,每到5-10年左右,我们就做一组建筑,目前所在的这栋楼(行政中心)大概就是2012-2013年建成的,而目前正在建的两栋建筑,约10万多平方米,就是我们这一个十年主建的建筑,同步再做一些园区的更新,我想这都是长期主义的结果。
很多学校来参观,看到我们校园建设如此之好,问我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学习?我会提出,你们愿意不愿意用二三十年的时间慢慢来打造这样的校园?所以利他主义,长期主义,其实跟我们的使命、愿景和创新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
06
真正有成效的创新型组织
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
Q:作为战略制定者,您认为推动这场变革取得成功最需要突破的难题是什么?
胡:伯顿·克拉克早已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曾提出创业型大学有五个核心要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的收入来源;激活的学术中心地带;一体化的创业文化。
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指需要形成具有战略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核心管理团队,能够推动创新变革,需协调学术与创业价值观,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战略,并整合校内资源以实现目标。
拓宽的发展外围,需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建立与产业界、政府等外部主体的合作网络,通过跨学科研究中心、社会服务中心等中间组织,促进知识转化和资源互通。
多元的收入来源,通过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来源,包括企业合作、知识产权收益、校友捐赠等。
激活的学术中心地带,传统院系和跨学科研究中心需共同成为学术创新的核心,通过跨学科项目整合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
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则需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将创业精神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中。
我们学校在组织文化方面,比较出色的机构是后勤集团,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位工人师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以及他们始终坚持的一套章法。最近他们已经向外走出去了,目前还开展了景区服务、医院服务、写字楼服务等等,走出去之后仍然保持欧亚的品质,以及欧亚的组织文化氛围。
所以我觉得要实现“营销与创新”,最难的一件事可能是学校的整体文化,因为这是一种创业文化,其背后的支撑究竟是什么?它是由一套文化体系影响的。
Q:那欧亚的文化体系是什么样的?可以和我们展开讲讲吗?
胡:我认为文化的背后是价值观。事实上,欧亚的价值观是十分与众不同的。
比方说,我们始终在倡导环境育人。我希望欧亚各处都散发着艺术的气息,我们的展览,我们的宣传画,甚至我们的一草一木,都是优雅的,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我们讲做事有章法,我们建制度、建流程、重视质量;我们讲创新,倡导和而不同、教学改革、组织更新;我们讲责任感,遵循以雇主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始终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讲伙伴关系,欧亚有很多委员会,是为了结成内部伙伴关系,共同以客户利益为主,来组织、协调行动,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雇主受益。
欧亚是一所应用型大学,我们坚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包括我们重视教师发展,走和而不同的道路。我们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希望带给每一个普通人幸福的体验。
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文化。我希望从高层领导到干部再到基层员工,以及我们的老师、学生都能够理解。从欧亚走出去的人,也会带着欧亚的文化,会对他人负责,拥有公共利益优先的意识。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AI教研员上岗!引发全国300+学校“课堂革命”:课堂长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