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12月8日晚8点锁定直播间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畅谈“因材施教”

教育时讯 华商网 2022-12-06 16:31:17
[摘要]从教38年,做过上海6所中学的校长,赵国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要关注每一个不同的“人”,教育实施要因“校”而异,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从教38年,做过上海6所中学的校长,赵国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要关注每一个不同的“人”,教育实施要因“校”而异,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image.png

  2022年12月8日晚8点,“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第十一期“校长来了——给孩子成长支招”如约而至,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将作客直播间,和家长分享如何根据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等当下的热点教育话题。

  赵国弟的教育哲思让人动容:学习是人的天性,学生不是不爱学习,关键是没有找到合理的路径;真正的学习需要毅力、兴趣和使命感;人的大脑是黑箱,需要持续地丰富经历,调动大脑中不同区域的神经元,运动可以调动大脑中大多数神经元的活动。

  赵国弟认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留出空间”:为此,他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实践,用“促使学生成功而不懈追求”的“至诚”理性,做学生成长“背后”的有效力量。他提倡教育借机而“燃”,既讲究教育的人格和视野,也讲究平等和尊重;他关注“人”的成长,从学生立场出发构建“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既为学生个性发展、自立精神培养“搭台”,也为学生共生意识、领袖气质等综合素养发展“开放”;他破冰前行,将“寻找答案的教育”变为“寻找问题的教育”,培养有“金苹果”智慧的创新者和探路人。

  赵国弟也是最关注“未来教育”的校长之一,他认为教育应当有“与时俱进的灵巧”,只有立足社会、面向未来,教育才有生命力。他将信息化、人工智能引入校园,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载体、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 “智慧校园”,探索“互联网+学习”的自适应学习力培养和自主定制学习新方式,创造“未来教育”的无限可能。

  建平中学始建于1944年,学校秉持“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规范+选择”“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前瞻性的探索被赞誉“引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牵头成立上海市建平教育集团,旨在“让优质教育走进平常百姓家”,目前已有23所成员校。建平中学的毕业生100%考上本科院校,超90%的学生可被重点大学录取,培养的拔尖人才遍布国内外。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如何携手共建、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成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值此之际,举办“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广泛落地,第十一期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上海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澎湃新闻、广东省青少年网络协会、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承办,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妇女报社提供支持。活动由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广州市政协委员杜兰主持。

  活动开播以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校长简期颐、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校长林加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校长朱志东、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訾艳阳、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娄延果等十位名校长先后走进直播间,获得广泛社会反响。本次第十一期,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作客直播间,围绕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核心素养、综合成长等问题,与家长们分享自己近40载的教育理念和心得。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使命感?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为什么说体育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拿捏“表扬”和“批评”的分寸感,亲子之间如何交流才是最有效的?

  如果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这些困惑,12月8日晚8点,敬请锁定“学习强国”“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微信视频号“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澎湃新闻”“南粤女声”“科大讯飞”,网页版“中国妇女网”,百家号“中国妇女报”,抖音号“科大讯飞”和快手号“中国妇女网”等平台,第十一期“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将全网直播,欢迎参与现场连麦环节提问,教育专家为您解答,敬请期待。

  【主讲嘉宾】

  赵国弟,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祝桥中学、周浦中学、洋泾中学、东昌中学、进才中学等校校长或书记。现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建平教育集团理事长,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培”专家,上海市高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校长)联谊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成员和中学校长培训基地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顾员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会中小学校长专业委理事等。

  曾获浦东新区第六届教学科研一等奖、上海市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二等奖)、上海市第七届教学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第三届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上海市优秀校长等荣誉。

  主持或参与了《创新教师教育研究》《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评估与改进研究》《高中学生发展导航系统研究》《国际数理高中创建的行动研究》《技术赋能教育变革--创建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未来人才培养的行动研究》等 15 项国家、市级、区校级课题研究;编著或参与编写《高三物理教学目标和测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共同体建设》、《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系统思考与实践》、《创新成就校长》、《智慧流动,问道于课堂之变》等书籍 8 本,在期刊、报纸、教育官方网站公开发表文章 50 余篇。


编辑:徐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届“清华高等教育论坛”开幕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