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海市教育学会“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星校长’论坛”在上海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徐淀芳,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敏等,携手近50位校长等教育人,直面“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深度对话。同时,线上累计约10.4万人次观看。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和優教育支持协同,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办学——‘星校(园)长、星教师’”系列论坛的首场活动,旨在推荐一批优秀中青年校(园)长,搭建平台,展示校(园)长风采,培育一批育人典范、教育科研带头人,更好地发挥“领头雁”在校(园)长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是教育改革的策源地,是教育的实践场。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真正的变革发生在学校“内部”。作为一所学校的“当家人”,校长引领和推动着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基础教育环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指出,学校的发展与校长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的校长们要以实践作为支点,不断提升胜任力、领导力和创新力,并将具体的学校经验逐步上升为系统的教育思想,成为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当下,我们要加速推出新一代的校长和老师,上海市教育学会着力搭建平台,帮助中青年校长在办学实践创新与教育思想建构之间进行深度对话。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出席论坛并致辞。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校长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创新教与学的观念,改革育人方式。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作为教育领域富有影响力的宣传展示的阵地,也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新方式、新思想、新目标。教育人和教育传媒应携起手来,共同促进社会对于教育的理解。
变革育人方式,学校在行动
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樊裔华做了主题为“让课堂变革赋能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报告。为推动课堂变革,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优化了两项制度,在人事制度上加大分层分级竞聘的力度,职称评聘中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在绩效制度中倡导优绩优酬,并大幅向课堂倾斜。同时,搭建三大平台,一是日常教研平台,在随堂听课和主题教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发掘苗子,重点关注;二是区域联动平台,作为紧密型集团的牵头校,基于学生日常作业数据,找准切口,优化教学;三是学业成果展示平台,老师们自发设计创新作业,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上海市卢湾学校校长张怡介绍,卢湾学校探索了“学科内跨”,教师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出发,联通学科内要素,链接真实生活与真实问题,开发出鲜活灵动的“学科+”项目;同时还探索“学科+学科”跨学科课程项目,设计了包括大问题、大概念、大主题三大系列50多个“学科互跨”项目。学校还设计了“教师跨界学习课程”,打造了“跨界读书会”“跨界讲坛”“项目体验”“走进场馆”等特色研修活动。教师“跳出学科教学科”,研发50多门跨学科课程,成为课程和学程“设计者”。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周刚介绍,该校创新地将“学部制”改为“学段制”,即不再简单分为小学部与中学部,而是根据“新课标”,将9个年级分为4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7年级、8-9年级。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学程管理上进行改革,释放九年一贯的学制优势:一体化设置九年一贯课程,例如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德育课程,尝试语文、数学、外语的学科一体化课程;采用整体授课、分层教学与个别化指导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涯与生涯规划指导,在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方面尝试变革学程管理。
金山中学校长金弢做了以“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新空间”为主题的报告。在高质量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金山中学将教师多年来开发出的课程进行筛选,保留了一部分“最精华”的校本课程,并同国家课程“融合”起来实施。同时,在“双新”实施中,金山中学组织各教研组教师认真研修课标,开展基于问题的单元教学设计;开展真实情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关注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无处不在,教学勇创新
上海市西林中学校长姜炜星以“构建学习空间,催生学习方式变革”为主题发言。去年,学校借助中科院合作办学项目,带领学生走入生态公园、科研院所、综合实践基地、田间地头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将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学校还将本草课程、中科院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版画创新实验室、科创中心、国学课程等资源数字化,学生可在平台上进行预约登记,自主利用其中的“虚拟创新实验室”“虚拟科创中心”等资源,,浏览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在规定的开放时间进行线下实地体验,满足自主个性的学习需求。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运用和挖掘现有的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符合育人方向的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孩子的多样化需求。据校长陈丽萍介绍,根据学校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空气质量,设计了“星星节”系列活动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天文知识、观测气象、观星望月等。挖掘崇明生态岛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还设计了“趣自然”研学课程,九个年级每年轮流去崇明的九个地方,孩子们真实地下地插秧、下塘挖藕、下河摸鱼、钻木取火,学会野外生存;真实地环岛骑行、下湖赛龙舟、划皮划艇,边锻炼技能边考察生态。
近年来,杨浦区复旦科技园小学在“为每个学生成长提供更适合的生态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着力围绕“生态课堂”建构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走出了一条“溯源-内化-重构-创生”的“生态课堂”建设之路。杨浦区复旦科技园小学校长马燕婷详细阐释了六年来“生态课堂”构建的历程。据马燕婷介绍,从学校层面看,生态课堂就是回归自然和生命,崇尚开放与多元,唤醒灵性和天赋的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开放、唤醒、共生”,已确立了“4个核心评价指标”“12个二级指标向度”和“36个三级指标内涵”。
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龚荣带领团队率先从数学学科入手探索作业改革研究,引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过程中避免空洞的说教;改变“一刀切”的传统作业布置方式,将作业内容分为规定题和自选题两大部分,自选题部分的自主权完全在学生手里,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选择合适的题量;以“作业记录表”的方式替代以往习惯采用评分(百分制或等第制)形式,利用记录表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结果,充分发挥教师育人作用。
伊顿纪德品牌以校园服饰撕开教育一角,服膺于学校文化,服膺于教育。十余年来,伊顿纪德品牌持续“执教而求”,蓄积、链接、传递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与中国教育报刊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陶行知研究会等国内外教育组织以及中国广泛的教育公益组织协力,联合发起故事田儿童哲学阅读、Upcycle弃物再造、美的守护等公益项目,以削峰填谷的方式,,凝结广大优秀观念、资源,向各地区学校,尤其是广大云、贵、陕、甘偏乡小规模学校输出教育资源,致力于能够做到的微小改良。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星校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