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宁波日报》报道,每人50元,在宁波生存10天,这是浙江师范大学生存实践团16名队员给自己规定的“极限挑战”命题。地推员、话务员、家教老师、外卖骑手、搭台工人、仓库分拣员、产品包装工……在这场青春的历练中,这些“00后”大学生尝试了30余种工作,最终无一人挑战失败。
所谓生存体验,就是参与者在缺乏外部支持的背景下,通过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来维持自己在一个陌生城市的生存。虽然生存体验并不新鲜,但依然具有春风化雨的育人功能。生存体验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和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让“0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宠爱,因此格外需要经受磨砺和考验。如果既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工作经验,找不到工作的直接后果就是陷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报道中,有的大学生只能买素包子果腹;有的大学生以为当外卖骑手很轻松,最终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存体验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大学生明白人生有多个赛道,社会的评价标尺和学校的评价标尺有不小的差距。同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从最初的眼高手低到后来的脚踏实地,从最初的囊中羞涩到后来的荷包鼓鼓,参与生存体验的大学生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积极改变。
生存体验也加深了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对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认同。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许多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发挥着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他们或许谈不上成功,但他们值得尊重。尽管这些“00后”大学生毕业之后或许会找到更加体面、更加光鲜的工作,从事打零工的概率并不大,却并不意味着生存体验没有意义。
生存体验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大学生能挣多少钱,最终结余多少,而在于让他们通过亲历而为的角色体验,实现精神方面的成长。生存体验作为一种劳动教育,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通过劳动达到“劳力”基础上“劳心”的效果,从而实现意志的磨砺、品格的塑造和思想的洗礼,让内心世界更加强大、精神家园更加丰盈。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生存体验的初衷显然并不只是让大学生在陌生城市里“活下来”,而是要给“00后”大学生进行精神补钙。说到底,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而通过艰辛的劳动与付出,大学生不仅得到物质层面的激励和回报,也得到精神层面的滋养和成长,这才是生存体验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作者:杨朝清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动教育
上一篇:村里组建了一支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