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带给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变化最大的是课堂,受益最大的是家长,收获最大的是学生。
牵好课后服务的“牛鼻子”。在充分调研学生和家长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三单式”课程,即“学生选单、学校下单、教师接单”。积极争取学生家长、高校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方面力量,为学生提供文化传承类、益智创新类、艺术创作类等7个类型的课后服务课程。
校好作业管理的“导航仪”。我们提出了“作业改革”的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作业质量的基础上,推进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推进作业总量控制和分层作业改革,实行适量供给、限量选做、定量达标,推动“培优提中补弱”序列化、层级化、系统化,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习效果。
架好家校合作的“和谐梯”。“双减”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坚持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启动了“家校共育”计划,利用每月“子曰大讲堂”,做好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学生、家长正确认识课后服务的意义、作用。
总之,在“双减”工作中,我们按照提速、提质、提效“三步走”要求,走好顶层设计“教改路”、算好学校发展“创新账”、打好学生成长“特色牌”,不断泼洒“五育”并举大写意,绘就“双减”工作工笔画。
(本报记者 徐德明 采访整理)
作者: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校长 董彦旭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