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照亮梦想,做大山深处的微光

教育时讯 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苏雁、周洪双、张士英、陈元秋、禹爱华、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徐虹雨 2022-05-16 09:49:04
[摘要]故事要从大学时我偶然参加的一场支教分享会说起。分享会上,我了解到支教工作的意义,被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的精神深深吸引。于是,我立即报名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王丹阳与支教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讲述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金融学专业学生 王丹阳

  故事要从大学时我偶然参加的一场支教分享会说起。分享会上,我了解到支教工作的意义,被志愿者们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的精神深深吸引。于是,我立即报名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初到重庆山区,考验迎面而来。宿舍旁边就是猪圈,一阵阵臭味萦绕不散,拇指大的蟑螂经常爬到身上。这让我不适,但更觉得心酸——这就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啊,我得帮他们改写人生。

  最初走进教室,我发现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于是,我向他们介绍外面的世界,描绘我的家乡哈尔滨等地的美好景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感受精彩。慢慢地,孩子们听讲越来越认真,成绩也提高了。

  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显得比较淘气、散漫。我注重从品德上引导他们,教给他们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我常给他们讲些生动的小故事,在他们深受触动时进一步启发:“要学知识、守规矩、做好事、当好人。也许我们成为不了太阳,但我们要始终向着光。”

  为了鼓励孩子们打开心扉与人交流,我做了一个心愿盒,让每个孩子写一张心愿条放进去。有张字条上写道:“我10岁了,但家里穷,从来没吃过生日蛋糕。我只想过一次生日,吃一块生日蛋糕。”看完字条,我的眼睛湿润了。于是,我策划组织了一场为全校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的活动,让他们都吃上蛋糕。那天,写字条的孩子跑过来抱着我说:“丹阳姐姐,这是我最幸福最难忘的生日。你不光是我的姐姐,还是我的妈妈。”

  刹那间,我意识到一个老师身上的责任。这群质朴的孩子如同白纸一般,虽然有时看似不太懂事,但一旦感受到温暖,内心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去激励、去关爱,带领他们看到希望与未来。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苏雁、周洪双、张士英、陈元秋、禹爱华、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徐虹雨)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上一篇:传统武术进校园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