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新课程新高考新教学”系列专题(第2期)‖新高考视域下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

教育时讯 华商网 2022-01-07 16:42:33
[摘要]陕西省新高考综合改革将于 2022 年秋季启动,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于2025年参加新高考。西安市教科院多年来致力于高考研究暨全市高中毕业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在新课程教学指导及科学备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迎接新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市教科院提前谋划研究,于2019年1月率先在全市设立了新课标新高考教学研究基地175所学校,涵盖高中1

  【编者按】陕西省新高考综合改革将于 2022 年秋季启动,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于2025年参加新高考。西安市教科院多年来致力于高考研究暨全市高中毕业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在新课程教学指导及科学备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迎接新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市教科院提前谋划研究,于2019年1月率先在全市设立了新课标新高考教学研究基地175所学校,涵盖高中13个学科。

  在我省“3+1+2”新高考模式下,探索新课标下的新课程实施,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新挑战,探索其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学科建设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此,市教科院策划推出“新课程新高考新教学”系列专题,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与教科研能力,助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学在我市普通高中学校有效实施。

  新高考视域下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

image.png

  解慧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主任,理学博士,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质量评价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4年9月至今,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央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高考改革,科学选拔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确保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新高考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教育机制的深度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育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目标。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告指出,要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开拓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文件的出台,对新时代的新高考、新评价、新育人提出了指导遵循。

  新高考改革具有两个亮点: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育人目标形成,强调教育重心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二是给予学生选科自主权,打破传统文理分科,赋予学生在不同层次与学科组合上的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与支持,符合高考多元综合评价的趋势要求,进而培养出具备良好核心素养与个性鲜明的创新型新时代人才。因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我们应深入思考研究。

  一、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评价改革做了多次指示:在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五唯”问题;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集中概括了教育评价工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加强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第一次明确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具体举措,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22项任务。教育评价改革“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总体方案》强调普通高中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契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党和国家的用人要求。2020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通过确立“一核”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指向高考核心功能;明确“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指向考察内容;明确“四翼”表现形式,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指向考查要求。同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评价的主要原则提到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融合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和导向性,其实际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观和党和国家选人观的综合性、复杂性考量。二、推进“素质教育观”育人导向的新高考新高考探索中,不管是首批和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3+3”高考模式,还是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3+1+2”高考模式,都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合理分配以及探寻更加适合的多元评价和选才要求,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和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从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与此相应,“尊重差异,人性回归”成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之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科学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素质教育观念为正确的育人导向,提出四新:新形式、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全面完善高考制度。国务院在2014年9月发布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方案中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高考将不再是升学的唯一决定因素,改“两依据、一参考”为升学的标准。“两依据”是指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支撑,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以外,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此次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在于,试点地区上海和浙江首次在2017年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并采取科目可选、成绩分等的模式。原来要么文科、要么理科的选择,如今变成文理均可选择,还可同时报。这种设计文理兼顾,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扬长避短,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新高考”集中体现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流报考、分类培养的精神,以“考改”促“课改”,以“课改”促“教改”,以“教改”促“学改”,从而有效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目标,这对普通高中教育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三、设置“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新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凸显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促进个性化发展。此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深度变革、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全面总结上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紧密结合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模式、促进每个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从2022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配套课程标准,全面使用新教材,覆盖普通高中所有年级。通过本轮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广大普通高中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各级教研机构的专业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彰显新课程理念、体现现代化水平、符合我省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对此我们应落实以下两方面工作:(一)加强综合性课程设置建立全时空德育体系在新高考背景下,新课程将育人目标放在教育目标的前面,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在满足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力资源。而课程教学既承载着学校的育人目标,又体现出现代学科教育理念与形式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因此,学科教学改革应当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育人目标的转变,兼顾学生个性需求,设置多元立体的综合课程体系,以丰富学校课程选择为路径,为学生发展搭建广阔舞台。一方面,学校要在关注必修课程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整体设计活动课、社会实践课等其他教学形式,保持学科教学的连贯性,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针对各个学生的特质,为其提供丰富、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与学科选择渠道,将高考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渗透,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除此之外,根据高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智特点,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树立良好志向,研究和创新德育方法,面向高中校相继推出了“开学一课”、“院士进校园”等教育品牌活动,坚持讲好德育第一课。坚持“一校一案”,将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在德育途径创新中实现校本化、生本化。(二)构建“全面+特色”的课程培育体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必然要求构建“全面+特色”的课程培育体系(即开齐开足课程,加强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实施“选择+保留”的教学组织管理(即选课走班中“保留”行政班、“开放”教学班),深化“创新+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即完成以“考改”促“教改”,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选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催生普通高中创新驱动发展新思维,引发普通高中结构调整发展新路径。实践表明,采用半开放化的“选课走班”制是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与本质要求,探索出“细化尖端学生分层,弱化中等及其以下学生分层”的实践经验,即“保留”行政班、“开放”教学班。四、实施“全面+个性”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改革新高考改革启动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构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为指导,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开设新课堂。(一)探索导师制,指导学生成长规划新的教学实践倡导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以大小班导师制的模式管理学生,并进行德育教育和精细教育;开设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搭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平台;实践大单元教学;开发各类校本课程;区域学校联盟建设开发平台,探索有关创新能力和素养培育的课程设置、活动架构、国内外教育改革前沿等资源;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如“慕课学习+翻转课堂”以及“慕课学习+专家指导”的教学模式;开设以 STEAM 为载体,创客为形式,创新培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创客教育;建立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课程模式和培养机制,“苗圃计划”等。新的教学特点是重视育人为本,基础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同行;强调学生为主,共性与个性同步;推行教师为辅,启发式或问题型教学共起,想方设法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条件,创设情境。(二)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新高考背景下,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与分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其眼界与境界,让学生拥有看问题的独特方法、角度与立场,挖掘知识背后的东西,发挥自己的潜能。传统高考制度下学科教学存有两个弊端 :一是理念上缺乏跨学科与学科群思维,拘泥于碎片化知识点灌输 ;二是形成了学科中心主义教学观,缺乏教育穿透力与生命力,仿佛学科教学就是为了应试教育而生。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改革应当积极进行学科融合,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会选择,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寻找课程中隐藏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不同发展提供方法与指导,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养其责任与担当。(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保障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落实第一,要探索大单元教学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科具体概念起统摄和聚合作用、构成学科结构框架、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上位的本质的认识。聚焦大概念有什么意义?聚焦大概念意味着不是让学生学习零散的、不连续的事实性知识和理论片段,所有知识性内容的学习都指向大概念。聚焦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对自然界形成整体的连贯的理解,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聚焦大概念可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内容,实现少而精,有助于学生把书越学越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高中阶段以培养创新志趣为主,注重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设计各种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寻求证据的能力,注重证据的客观性。寻求证据的方法有多种,如观察、实验、调查等,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第三,要设计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将课堂作为主渠道,以创新性思维训练为重点积极倡导问题式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也可以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实际来创设新的情境;创设情境不光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致,关键是要围绕重要概念或者大概念的学习,引出与重要概念有关的问题。将重要概念转化为中心问题,再把中心问题分解成几个逻辑连贯、依次递进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通过适当途径转化为学生要完成的一个个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就是逐渐建构重要概念的过程。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实现教育多元化与学科教育创新发展,是高中教育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科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新高考改革的定位目标,重视学科大概念,读懂与理解新课改、新教材,赋能学科教学改革创新,指导与研判学科教学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育人目标与发展趋势。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校青年同心战“疫”@大接龙:为咸师青年点赞!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