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以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校与学科的发展与成效,需费心探索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5年多过去了,如何评价建设成效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近日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给出了明确信号: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注重内涵发展,争创世界一流。
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评价视角的多元性,教育评价十分复杂,甚至是一道“世界难题”,但也存在不少共识,比如,教育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比较,有些方面却是不可比较的,所以评价结果可以提供参考而不是唯一;比如,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手段,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基于这些共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尽量采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服务。
总体看来,《评价办法》具有一些鲜明特点。
明确成效评价的性质定位,强调综合诊断把脉、问题导向促进建设。成效评价坚持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评价结果不是一个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综合呈现、不计算总分的“诊断报告”。这能较好地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动态监测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
明确成效评价的重点内容,强调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发挥大学功能。成效评价全面覆盖“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并且进行合理整合。这一方面与“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实现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全面发挥大学功能的内在高度统一,原则性要求与实施可操作性的高度统一。
明确成效评价的三维视角,强调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以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校与学科的发展与成效,需费心思索。《评价办法》提出了设置“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维评价角度,可以更好地反映发展的状态。
明确日常动态监测的地位,强调以评价促建设、久久为功抓提升。把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监测、改进和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日常动态监测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不仅可以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让建设高校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持续提高建设水平,还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发展动态。
科学的评价,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我们在迈向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更远。(作者瞿振元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本报记者赵婀娜采访整理)
编辑:周昊铭
上一篇:西安海棠职业学院2021年美容文化节暨医美专业教学成果展顺利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