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北京市顺义区的家长们便收获了一份“惊喜”——区教委明确,从本学期起,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将延长至最晚19点。消息传来,舆论热议,许多家长“求推广”。
“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的“时间差”,困扰着许多家庭。特别是对于一些下班晚、通勤远又无老人帮忙的双职工家庭来说,准点接孩子更是难上加难。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矛盾被推向社会,孩子一出校门便被塞进五花八门的课后班、托管班。到头来,早放学没能“减负”,还因相关市场的种种乱象而滋生出很多问题。着眼于此,国家层面不止一次提出“延长课后服务”,但在“各地灵活探索”之下,“一校一策”大多变成“敷衍了事”,最后“不了了之”。此番,顺义区教委率先要求全区统一行动,为改进课后服务提出明确要求,显然比各校自行探索更为系统、更为刚性,确实值得点赞。
针对延长课后服务进展缓慢,许多人都归因于学校缺乏参与热情,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主体,本应有所担当。当然,要激发学校的积极性需要“一揽子”安排:政府做好顶层设计,稳定专项投入,厘清家校责任;学校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减轻老师身上的非课业任务,等等。参考各国做法,解决“三点半难题”更需要各方都动起来,家长、学校要参与,社区、社会同样要参与。在美国,课后教育服务被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形成了“教育部门为主导、社区为载体、家长配合”的模式;日本的“放学后儿童计划”,遵循“国家主导、都道府县推进、市町村主体、学校与教师配合、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既不靠政府“一头热”,也不全扔给学校或全扔给家长,多方协力、共同参与、各自分担才能最终碰出最优解。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解决“三点半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