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由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承办,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陕西知识产权法治研究院、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法治国家建设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十四届(2025)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座谈会暨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大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隆重举行。

(开幕式现场)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廖涛,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沈黎萍,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实务机构的专家学者近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知识产权》杂志主编谢小勇主持。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廖涛讲话)
廖涛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筹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培养平台,引领带动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培养与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重要分支机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发挥着连接相关部门与院校的桥梁作用。高校专委会要秉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创新、面向产业、面向实务、面向国际,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社会发展精准对接;坚持“协同育人”,合力构建人才培养协作网络;坚持“国际视野”,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统一。他希望高校专委会进一步发挥好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持续探索知识产权复合型、实务型、国际型高端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知识产权人才支撑。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沈黎萍致辞)
沈黎萍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创造保护、创业领航”的独特价值。从强化源头保护,提升创造绩效;破解供需壁垒,拆除转化“隔板”;完善保护体系,护航产业发展;升级服务供给,涵养创新文化四个方面分享了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结合陕西实际,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需求导向,顺应新兴产业与重点产业的趋势,创造人才培养的新链条;二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兼具知识产权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深化新型智库建设,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硬核力量。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致辞)
范九利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投身于知识产权教育创新,深耕人才培养沃土的各方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西北政法大学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深厚的红色基因,法学学科特色鲜明,覆盖所有法学二级学科,学校围绕国家需求与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布局与发展稀缺人才,已发展为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全国培养了大批法学专家学者以及实务工作者。他结合西北政法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需要把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向,推动知识产权培养交叉融合,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开放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期待与会专家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注入更多人才动力,开创知识产权教育的美好未来。

(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工作讨论三个阶段。主旨演讲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教授就“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生态”、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陶鑫良教授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载体平台思考”、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单晓光教授就“汇聚天下英才,优化学科结构,服务国家战略”、中国政法大学冯晓青教授就“法科优势平台下知识产权法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探析”、中国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宋伟教授就“合作共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玉烨教授就“全球治理新格局下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孙昊亮教授就“新文科背景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学科构建”分别做了主旨演讲。演讲站位高,立意深远。工作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围绕知识产权学院工作深入探讨、建言献策,会议气氛十分浓厚,研讨成果丰硕。
最后,高校专委会秘书处与分中心汇报了2025年工作和2026年工作计划,高校专委会主任委员马一德教授对本次活动作了全面总结。
编辑:徐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MBA荣获“2025年度MBA卓越商学院”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