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知小学的学生展示他们在润心读书年·金牌读书计划中获得的奖牌。(受访学校供图)

新知小学语文教师李琼和孩子们共同创作古典诗词。 (记者王燕 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西安校园里,这句老话正成为生动的现实。学子们从初读时被一位诗人、一句诗词拨动心弦,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风与晨雾的灵感,最终让自己的文字长出诗意的翅膀,他们把课堂上的平仄韵律变成了记录生活的“取景器”,让诗词里的千年风雅,在书桌前、湖岸边、银杏树下,开出了新的花。
从“熟读诗词”到“笔下生花”
“小女不才,长安人也,姓王名家璇,自幼嗜书、诵文,长而学,尤好诗文。”翻开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家璇的自编诗集,扉页上这段颇具古风的自我介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与诗词相伴的成长故事。
在王家璇的记忆里,她的诗词创作的种子是在一次美陂湖之游中悄然种下的。面对湖光潋滟、古塔巍然的美景,她脱口吟出:“美陂湖上一日游,云溪塔秀长天色,氤氲粉黛亦歌舞,湖水环绕空自流。”这份最初的创作冲动,源于美景的感染,更是平日积累的自然流露。
“读的诗词多了,就像水满了会自然溢出。”王家璇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体验。最让她自豪的是仿写柳宗元《小石潭记》而成的《微雨屏山》,“癸卯年夏月,屏山峡谷,微雨,从入口西行百二十步,坐一小舟,一路船行,施施而行,慢慢而游。”
受徐霞客游记启发,她用文言文记录旅行见闻,作品都收录在《豆旅散记》中。而诗词更改变了她的心境,“苏轼的乐观潇洒深深影响了我。”如今面对困难,她会像解数学题般耐心,在诗意中学会从容。
六年级的冯鼎鼎与诗词结缘始于一次朗诵活动。当他扮演诗人王昌龄吟诵《出塞》时,一种奇妙的共鸣在心中激荡,他仿佛真的走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自那以后,诗意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片云、一阵风、一树摇曳的叶,都会唤起他创作的冲动。他选择用诗句将这些瞬间的感动永远定格。
从二年级开始写诗至今,他已创作了几十首作品。创作也推动他不断成长。每当找不到合适的韵脚或词不达意时,他便上网查找与之意境相合的古诗,琢磨前人如何用词、如何押韵。在一首首小诗的积累中,他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对文字的感觉也越来越敏锐。
冯鼎鼎的妈妈康女士发现,写诗不仅让孩子的表达更生动、观察更敏锐,也让他愈发自信开朗。对于孩子的诗作,她始终以鼓励为主,呵护这份对创作的真挚热爱。
从沉浸诗海到“我手写我心”
在新城区新知小学,浓厚的诗词氛围如同参天大树,枝叶繁茂,荫庇着每一个渴望诗意的心灵。六年级学生陈岳达便是这棵大树下茁壮成长的一员。从小在家人的熏陶下接触诗词,他形容“唐诗的韵律像歌谣一样动听。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想要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秋日校园,金黄的银杏叶翩然飞舞,他有感而发,提笔写下《银杏》:“不知何处寻秋丽,砭骨寒风凄冽吹。龙金箔叶习习舞,散凌牡丹片片随。”
这份以诗抒怀的雅趣在同窗之间悄然传递。六年级学生吕浩楷同样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滋养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意表达方式。“诗歌让我学会用更典雅的方式表达情感。”他说,从最初模仿古人写诗的章法,到如今能够自主创作,诗词已成为他记录生活、安放情感的重要方式。
对五年级学生朱淣末而言,诗词创作则是一场惊喜的发现之旅。一年级的一个月圆之夜,当她在窗口仰望明月,突然理解了李白将明月“呼作白玉盘”的妙趣。“原来诗词就像魔法,能把眼前的美好永远留住。”此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她的诗词素材。上学期,她与同学们一起创作了诗集《春天的歌》。翻阅着这本凝聚集体智慧的诗集,她告诉记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成长。”
如今,写诗不仅让朱淣末学会用细腻的眼光观察世界,也让她懂得如何将内心的感动化作文字。对于初学写诗的小伙伴,她真诚地分享:“不妨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写起,用真诚的心去感受,用自然的笔去书写。最美的诗,永远来自最真实的生活。”
让诗文扎根生活 让创作自然生长
“语文从来不是课本上的死文字,而是活在生活里的情感与表达。”高新一小六年级语文教师李伟向记者讲述了两次巧借生活场景的教学实践。
四年级时,班里一位学生即将转学,恰逢讲授王维的送别诗。李伟没有放过这一自然契机,引导孩子们以诗送别友人。学生王家璇写下“班中相送客,清早开方窗。开门将春绿,几时何相见?”,稚嫩的诗句中流淌出真挚的不舍。另一次冬日课堂,窗外雪花纷飞,她带着学生共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并领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赏雪、观雪、触雪……鼓励大家结合真情实感仿写诗文。一时间,篇篇细腻的赏雪之作让古典意境与当下生活完美交融。
“春天的花、秋天的叶、同学的离别、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皆是诗意的源泉。”李伟认为,从读诗到写诗的关键在于搭建“生活与文本”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共情中学会表达。当他们知道,离别时的不舍可以写成诗,下雪时的欢喜可以落成文,就会发现生活里处处有值得记录的瞬间。这种从“读别人的文字”到“写自己的故事”的转变,会让语文成为他们一生的挚友——无论何时,都能借文字安放情绪、寄托心意,这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我们始终坚信,‘文化立校’的根基在于早播种、深扎根。”新知小学副校长李琳说,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在此理念下,学校将系统化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课程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让千年文脉在童声中传承;而自2015年起持续开展的“诗词创作大赛”“诗王争霸赛”两大品牌活动,则分别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平台和竞技的舞台,让经典在应用中活化。
如今在校园里,诗歌已从课本走入生活。孩子们会为银杏赋诗,为运动会填词,这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正是文化内化于心的最美写照。
“从先秦古歌开始,到诸子散文,再到唐诗宋词,直至明清诗歌,孩子们读诗词,也在读中国千年文脉。”新知小学语文教师李琼见证了孩子们从诵读到创作的整个过程。在李琼看来,小学六年的诗词浸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几百首诗词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的提升。“初入校时,我们为孩子们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毕业时,他们带走的是一生受用的精神滋养。”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