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借助AI,五年级学生形象地看到了图形的旋转,语文课上,有了AI的创设,四年级学生被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所吸引,不禁感叹:原来古人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当AI与教育教学相遇,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应产生了:2025年11月10日,“数智驱动·生态重构”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课程生态建设现场会在西安高新第八小学举行。300余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在现场,上万名社会各界人士在云端,在这座智慧校园里,深深感受到了未来教育的魅力。
大会伊始,西安高新第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侯栋伟致欢迎辞表达对与会嘉宾携手共建AI教育新生态的诚挚愿望。

名家论道 校长献方:AI 点亮立德树人之光
在谈及如何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以《哪吒》为例,生动阐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就、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战略意义、开展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教育创新、落实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及实施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师资跃迁。并指出,立德树人是初心,与时俱进是创新,中国道路是信心。

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就AI赋能教育教学,多位一线校长做了深入的交流,他们以AI为支点,撬动了课堂结构与教师角色的深层变革。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卉在《AI 赋能・教师发展》中勾勒了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与提升路径,天津市耀华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媛则在《从“单向讲授”到“智慧共舞”》里,提出“生·师·AI”三元互嵌的课堂新生态,让技术真正融入教学流程而非简单叠加;武汉市武昌区棋盘街小学副校长陈晴以《基于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构建美乐云学院学习场》为蓝本,分享了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的校本实践,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鲜活样本。

八小范式·双螺旋:让科技与人文同频酿蜜
主会场报告环节,西安高新第八小学副校长臧小琳以“小蜜蜂灿烂文化”为魂,把立德树人具象为“蜂巢式”课程体系:用“4品32生长点”串起全学科及综合实践与职业体验12大课程群,八类社团、百项岗位、千项活动让学生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己蜜”;配套“蜜浆币”四维评价,六年孵化国家级、省市级成果300余项,师生获奖8100余人次,让“精神灿烂”可触可感。

教导处副主任元妮妮提到以“技术为器、育人为魂”为核心理念,首创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双螺旋”育人模式:纵向“知识—技术—思维—伦理”四线螺旋上升,横向“四环融合”项目式学习让科技与人文同频共振;配套“蜂引未来”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三师三导”师资赋能、双螺旋多元评价体系及校园AI伦理条例,实现AI素养连续进阶与价值安全双保险。六年实践,学生夺国家级AI大奖并展伦理思辨力,教师获省市荣誉百余项,成果已辐射省内外50余校,形成“八小范式”,为小学AI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样本。

秦腔撞算法草药漾数据 创新课堂遍地开花
下午,六大分会场同时开启,AI赋能展示课与报告令与会人士受益匪浅,为AI赋能课堂教学提供了样本。语文场的《七色花》《精卫填海》让算法与神话相遇;数学场的《图形旋转》《确定位置》用数据思维重构空间观念;美育场的《剪出的风采》《巧手捏花馍》把非遗送进AR视界;德育场的《寻找战旗背后的超级英雄》《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借AI树洞倾听童心;人工智能专场《猴脸识别》《吼一声秦腔》更是让学生“用代码保护国宝、用算法传承秦韵”。世界咖啡屋、闪电演讲、非遗AI工作坊等沉浸式研训轮番上演,观摩老师直呼“目不暇接”。


西安高新第八小学以一场“蜂巢式”盛宴惊艳四方,学生与AI同台“飙戏”,秦腔与算法碰撞火花,中草药香里飘出大数据的味道……这一刻,千年古都的鼓角与AI的脉动同频,人工智能正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未来,高新八小将打造更多的人工智能精品课程,进一步让人工智能为师生及家校共育赋能。
华商网记者 耿艳红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