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100多所小学的教师带来94节精品课——AI进课堂 为学生成长赋能

11月1日,西安市浐灞第三十二小学教师郑晓茹展示她带来的AI精品课程。
“AI能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学习盲点”“数字化工具让抽象概念变得更直观”“数字技术应该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郑州市二七区先锋外国语学校,全国小学课改名校数字化精品课展示会举行。一场聚焦“AI与课堂深度融合”的讨论在此展开。
来自全国100多所小学的教师带来94节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多学科的AI精品课。语文课堂上的“字词数字化闯关”、数学课堂上的“图形动态拆解”、英语课堂上的“AI情景对话”,每节课都藏着技术赋能教学的巧思。39位专家现场点评,既点赞创新亮点,也直击实践痛点,勾勒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图景。
积极拥抱新技术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和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课堂创新研究院主办。
“在A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先锋学校走在了全国前列。学生上午学,下午玩,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假期无学科补习,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半学期就能完成,真正实现了减负提质增效。”主办方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永成评价。
他认为,先锋学校的“5G高效课堂”,通过AI构建“师—机—生”三元共生教学新生态:AI实时捕捉学生答题数据、生成个人学情图谱,数字工具将抽象知识可视化,教师依托数据调整教学节奏,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
这场展示会也成为各地教师的“充电平台”。为学习数字赋能教学的新方法,陕西组织50多名一线教师去郑州。他们带着AI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穿梭在不同学科课堂,记录AI技术应用细节,与授课教师探讨AI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2名陕西教师带着自己精心打磨的AI课程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探索成果与全国同行分享。他们的课堂既融入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又展现对教育数字化的思考。
铜川市七一路小学语文教师晋娜娜带来了三年级语文课《大自然的声音》。她利用AI搭建“自然声音博物馆”三维场景,让数字人“精灵馆长”贯穿课堂全程,原本由教师讲述引发学生思考的话语都交由数字人呈现。
“孩子们争着把仿写片段读给‘精灵馆长’听,AI还会点评鼓励。”晋娜娜说,数字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课堂增添了趣味,让课堂更有活力。她说,教师应积极拥抱AI,让技术为课堂提质增效。
先锋学校的5G课堂,让陕西教师眼前一亮。
“及时反馈和评价是课堂的最大亮点。”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英语教师刘帆观察到,该校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教师端与学生端实时互联,做到课前同步练习、课上即时反馈,课堂效率特别高。
在刘帆看来,AI给课堂带来全新样貌:孩子更专注,课堂容量也更大,抽象的学习内容靠AI直观呈现,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这与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的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的要求高度契合。AI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正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刘帆说。
教学实现精准化个性化
“AI走进课堂,就像给教育装上了智慧引擎,同步实现学习个性化、教学精准化、教研协同化、评价多元化。”宋永成说,“有了学情画像和AI学伴当‘私人向导’,每个孩子都能拿到自己的专属学习路线图。”
他说,AI助教更像教师的得力搭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自动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连作业都能按学生的能力分层布置。以前,教师要花几个小时批改的作业、整理的错题,现在,AI很快就能解决,让教师可以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陪伴学生成长。应用AI技术跨校跨区的云端教研,让基层教师跟着名校名师实时听课、共研教案、快速成长。
在主题沙龙环节,专家们一致认为教育数字化不等于数字化教育。教育是主体,技术只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AI要更多地支持学生的“学”,帮助学生“学会”和“会学”。同时,要警惕师生对AI的过度依赖。
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专家吴廷伟认为,当下正处于数字技术深刻变革的时代,教育数字化是必须实践的课题,技术核心是“赋能”,目标是“育人”,要让AI真正为教学增效、为学生成长赋能。
参会教师表示,他们会带着收获与思考回到岗位,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行动,让AI点亮更多课堂。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