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随着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到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活动走进社区、校园等场所,以多形式、沉浸式的创新方式,让科普知识真正“活”了起来。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食育网、食品有意思科普动漫团队、北京食品学会科普专委会联合策划并组织实施了系列科普活动,围绕“如何让科普真正入脑入心”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了“沉浸式场景互动体验+技术交流+主题讲座”三位一体的科普体系,推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知识从“纸面”走向“生活”。
以“食刻守护,健康同行”为主题的全民“食”尚先锋科普游园会,通过“嗅觉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甜蜜大侦探”“‘藏毒’食物通缉令”等九大互动体验板块,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闯关游戏。活动现场,各主题板块前排起长队,从孩童到老人,全年龄段参与者热情投入,现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数千名市民在游戏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全民健康科普热情被彻底点燃。

针对小学生群体特别设计的以“食品安全小卫士 营养健康伴成长”为主题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游园会,打造了八大互动体验板块。孩子们在“食物大侦探”中学会辨识食材,在“远离‘糖衣炮弹’”中理解控糖重要性,在“微观察实验室”中探索微观世界,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整场活动寓教于乐,不仅让孩子们轻松掌握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知识要点,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重要意义。

在社区科普活动中,组织团队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在食品安全主题讲座中巧妙设计“PPT+动画+教具+折页”组合拳,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听、可看、可触的多维体验,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课。食育网项目负责人、北京食品学会科普专委会秘书长刘双双以《藏在身边的食品安全隐患》为题,结合此模式及日常生活场景向大家介绍了常见的或容易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深受居民欢迎。

同时,活动创新推出“主题讲座+移动科普走廊展”组合,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移动科普走廊展活动。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秀丽以《健康“油”我掌控》为题,带来贴近生活的科普讲座。
移动展区围绕“看懂标签,智慧选购”“餐桌上的安全与营养”等四大主题,通过图文展板与实物对照相结合的形式,将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生活指南,真正实现了科普资源与群众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为提升科普工作专业水平,全国科普月期间还专门面向科普食育工作者组织了食品安全科普技术交流会。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分享了科学传播的实践经验,食品有意思科普动漫团队负责人、北京食品学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缪链则结合多场景案例,介绍了如何利用AI技术助力科普工作提质增效。交流环节气氛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为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居民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与健康生活能力,更营造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食安共建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学普及的种子正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健康生活的理念也随之扎根生长。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