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幼小动态 > 正文

千年唐韵流转课堂 诗意浸润美好童年

幼小动态 西安日报 2025-10-15 10:18:54
[摘要]晨光漫过西安高新第四小学的窗棂,琅琅书声便循着风散开——“海上生明月”的辽阔、“空山新雨后”的悠远,再伴着“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迈……句句诗词从孩子们的唇齿间流淌而出,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老师带领学生晨诵诗文。(首席记者 程静 摄)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唐朝服饰文化。(学校供图)

  晨光漫过西安高新第四小学的窗棂,琅琅书声便循着风散开——“海上生明月”的辽阔、“空山新雨后”的悠远,再伴着“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迈……句句诗词从孩子们的唇齿间流淌而出,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每周二、周五清晨的固定仪式,这样的沉浸式晨诵正是该校“诗唐神韵”课程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在这里,盛唐的诗意不再只是文字,而是与孩子的成长真实相遇,与心灵温柔相拥。

  1800余首诗词

  编织诗意时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晨曦初露,高新四小的校园内已飘起琅琅书声。

  六年级三班的教室里,语文教师夏卫红以问答为引,带领学生晨诵诗文。孩子们坐姿端正、神情专注,随着老师的指引穿越千年,在抑扬顿挫中感受诗意满长安的万千气象。

  循声望去,每间教室窗明几净,一场场“诗歌朝会”同步上演。这不是简单的晨读,而是校园日常必修的诗意仪式。

  另一间教室里,王艳萍老师的晨诵课更显灵动。她时而模仿仗剑天涯的游侠步态,时而以低沉嗓音演绎月下独酌的孤寂,从《侠客行》的豪侠肝胆,到《将进酒》的酣畅豪迈,随着她的讲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李白形象走进孩子心里。

  生动的晨诵场景,是高新四小“诗唐神韵”课程日常的缩影。依托1800余首诗词构建的资源库,课程按学段设计梯度内容,如一条流淌的诗意长河,陪伴学子走过六年小学时光:一年级以童谣启智,用稚嫩韵律开启诗意认知;二年级品儿童诗,在童真语言中感受文字之美;三年级赏现代童诗,拓宽审美视野;四年级研唐诗经典,让千年唐韵流转课堂;五年级融宋词与秦岭沐歌专题,链接文化根脉;六年级探国学典籍,领悟传统文化深意。如今,诗歌已成为这所校园最鲜明的文化特质。

  “课程命名为‘诗唐’而非‘唐诗’,意在‘诗’只是载体,而非全部。我们希望通过唐诗,重现诗歌般的唐朝,还原鸢飞鱼跃、凤翔鹤集的时代神韵。”副校长田东英告诉记者,“诗唐神韵”课程2010年启动后,从最初仅20余首诗已逐步拓展出“月华颂歌”“秦岭沐歌”“二十四节气”等分支,95%以上素材源自唐诗,已形成广义的文化课程体系。

  “我们希望把诗词与美好事物编织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加深对唐文化的认知,树立‘自尊自信、包容进取’的品质,滋润当下的生命。”田东英说。

  学科深度融合

  滋养师生成长

  “从单纯喜欢到深度参与,这不仅是工作,更是精神的滋养。”数学教师胡玉洁未曾想过,自己会与“诗唐神韵”结下深厚缘分。

  课程启动之初,胡玉洁偶然走进四年级晨诵课堂,被深深触动:“那不是机械的背诵,而是把诗与生活真正打通。”此后的一个学期,她主动坚持跟课,从日常诵读的情感共鸣,到“告别仪式”的沉浸体验,逐渐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课程负责人、副校长田东英的引领下,她阅读典籍、主动教研,从协助研发,到独立负责,如今已成长为学校科研中心负责人,实现了个人认知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成长,同时还带动更多老师参与课程研发。

  课程的影响也悄然渗入胡玉洁的家庭。大女儿为了成为晨诵领诵员,默默熟记大量篇目,如今初三的她语文成绩优异,常与家人玩“飞花令”;上幼儿园的小儿子也耳濡目染,咿呀念诗。

  随着“诗唐神韵”课程突破语文边界,目前已与美术、音乐、历史、体育等学科深度融合,并融入项目式学习:孩子们鉴赏唐代绘画、书法、服饰等,欣赏唐乐舞,玩唐代游戏,探访唐文化遗迹,沉浸式感受唐文化。“这门课没有硬性指标,却是我最愿意投入精力的事。它像一片沃土,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里面找到精神成长的养分。”胡玉洁说。

  同为受益者,五年级的张艺珊觉得唐朝不再是课本里干巴巴的诗:“我仿佛‘住进了唐朝’,在唐诗的天空下,我真切感受到大唐气象、气度与精神。”如今写作文,她会自然用到“春风得意马蹄疾”,做事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我和唐朝的距离近了许多”。

  六年级的王赫槿已积累超五百首唐诗,尤爱《望庐山瀑布》:“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总被扑面而来的气势震撼。”在她心中,唐诗如星光,为她打开五彩世界,让她结识诗中“好友”,更教会她感受美、表达情。

  家长王璐欣喜地说:“孩子从看得多、开口少到主动读诗用诗,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在诵读中塑造了气质、滋养了精神,古诗中的美德与智慧,已悄然提升了他的心性修养。”

  “诗唐神韵”课程如一池春水,静静滋养着每一位师生。

  感受文学之美

  扎下文化之根

  “以唐诗为校园文化核心,本质是思考‘教育该给孩子什么’。”校长蔡武一语道破课程初心。在他看来,选择唐诗并非跟风,而是看重其“独特性”:孩子读诗时能联想家乡历史,自然建立文化认同;唐诗篇幅短、意境美,贴合小学各年级的认知规律,更能融入晨诵、美术、音乐等多类课程,与日常学习生活深度融合,让文化浸润更真实长久。

  在校长蔡武眼中,唐诗是一座“教育宝藏”,既有文学审美的启蒙,文化根脉的传承,更有对人格精神的滋养。唐诗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共情,这些情感和品格,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孩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成长为有温度、有格局的人。

  “说到底,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唐诗,既能感受文学之美,又能扎下文化之根,这才是学习唐诗最核心的价值。”蔡武说,学校会把唐诗和孩子的生活贴得更紧,持续挖掘“唐诗+地域+跨学科”的育人路径,推动课程从“文化传承”走向“生活浸润”。同时,学校鼓励孩子创作“现代长安诗”,让唐诗从“古人的作品”真正变为“孩子的表达”,让唐文化,在校园里、在孩子们的童年真正“活”起来。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手”护健康,从小做起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