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上,学生们身着汉服,通过朗诵、情景剧、吟唱等形式演绎唐诗。
“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唐诗书法艺术活动现场,孩子们围在案前认真观摩。 (本组图片均由受访单位供图)
近期发布的《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明确,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记者了解到,西安市多所小学已将唐诗教育融入日常,以校园为阵地,持续探索千年诗韵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路径。
从本土实践到名家指导,从课程研发到活动创新,各校打破课本边界,将唐诗延伸至校园生活、故乡土地,在师生互动中让千年诗韵焕发新活力。此举既为“双减”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传统底蕴,又为西安传承唐诗文脉、厚植城市文化根脉开启了生动的校园实践。
本土实践赋能
让唐诗在故乡土地“活”起来
清晨的阳光洒在少陵塬上,长安区第十一小学校园内传出阵阵诗朗诵声。依托樊川、少陵的本土文化根脉,学校以“城南诗韵”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唐诗回归其诞生地,成为孩子们可感、可触、可吟的教学实践。
学校推出的《城南诗韵》校本教材,精选与长安本土相关的唐诗,融入每日晨读暮诵。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意,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唐诗的韵律与情感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我们没有将唐诗局限于课本,而是将其延伸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校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创新构建“校内课堂筑基+校外实践延伸”的课程架构,语文课堂深入拆解诗意,美术课堂以诗绘景,音乐课堂以声传情,吟诵社团用古调演绎,让诗声在校园每个角落回荡。
走出课堂,四季成了最好的“诗教老师”。春日,孩子们在潏河畔手绘诗意风筝;夏日,在水边举行“水主题”飞花令比赛;秋日,到翠华山上以秋叶作笺,感悟“一叶知秋”的意境;冬日,进社区与老人一起包饺子、话节气。少陵塬杜公祠、潏河沿岸等地标,已成为“对话诗圣”“读行潏河畔”的现场教学点。
为让唐诗融入日常,每天清晨,长安区第四小学校园回荡着清脆的诗词朗诵声。班主任会带领同学们诵读经典诗词,用朗朗诗句开启活力一天。“我们希望‘每日积诗’成为陪伴孩子童年的良好习惯,让唐诗成为孩子们的‘文化挚友’。”校长姚雪佳说。
为了让唐诗走进课堂,学校语文教师团队匠心编创了9本唐诗校本教材《诗韵飞扬》,依据各年级认知特点精选篇目,让唐诗从经典读物转化为孩子们的专属成长指南。每月,学校分年级开展硬笔书法大赛,让孩子们在规范书写中锤炼功底,在一笔一画间品味“大漠孤烟直”的壮阔、“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每学期定期举办诗词大赛,通过“诗句接龙”展积累、“诗词填空”验功底、“诗句猜谜”显巧思,让学生在互动竞技中自然而然爱上经典。各学科打破边界共赋诗趣,语文学科开展朗诵会,音乐学科改编唐诗歌曲,美术学科创办诗词书画展,师生携手,从多维度解锁唐诗的无限可能。
课程浸润育人
构建唐诗文化成长体系
在长安区第一小学,“唐诗文化润校园”特色体系正如春雨般浸润着学生成长。学校依托自主研发的“长安花开”课程框架,将“唐诗文化课程”作为核心模块,坚持分年级、层级推进,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与唐诗“合拍”。
“六年的系统学习,让学生累计掌握111首唐诗,并通过‘晨诵打卡’‘读后感写作’‘诗意分享会’等形式,实现从‘读诗’到‘懂诗’,再到‘赏诗’的进阶。”该校课程开发负责人介绍。
在学科融合层面,学校打破语文课堂边界,推动“唐诗+”跨学科实践:美术课上,学生以《望庐山瀑布》《山居秋暝》为灵感创作诗配画;音乐课上,《静夜思》被改编成童谣;体育课上,孩子们伴着唐诗韵律做韵律操,在运动中感受诗词的节奏美……
校园环境本身也成为唐诗文化的“活载体”。唐诗灯箱遍布校园,循环展示《悯农》《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诗作;楼梯转角处张贴着师生手写的唐诗书法作品和诗配画;就连绿化带里,也立着印有唐诗的小木牌。课间,常见学生驻足在这些“文化角落”前吟诵,让唐诗传播延伸至校园每个角落。
每年举办的读书节、诗词大会等品牌活动,更是将唐诗学习推向高潮。读书节上,学生身着汉服,通过朗诵、情景剧、吟唱等形式演绎唐诗;诗词大会设置“诗句接龙”“诗意猜谜”“名画配诗”等环节,考验学生的积累与理解。这种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唐诗是能读、能画、能演、能创的“活文化”。
名家助力添彩
唐诗与书法碰撞出文化火花
当唐诗遇上书法,会绽放怎样的魅力?长安区第七小学近期举办的“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唐诗书法艺术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活动邀请长安区文联、区书法家协会及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一场诗与墨交融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主任王渊平以长安唐诗历史遗存为切入点,结合西安“唐诗之都”创建历程,为孩子们讲述杜甫、李白等诗人在长安的诗词故事。他将历史背景与诗句意境紧密结合,引导孩子们读懂诗句背后的长安记忆与诗人情怀。
长安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王秋惠与协会成员化身“书法导师”,为学生们解析唐诗内涵,手把手指导握笔、运笔技巧。书法家们现场挥毫,书写有关长安的唐诗名篇。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撇一捺间,唐诗的古韵与书法的美感完美融合。
墨香萦绕间,孩子们围在案前认真观摩,不时发出赞叹。五年级学生李同学兴奋地说:“原来唐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用书法表现出来,这种体验太奇妙了!”
该校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持续推进“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唐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让书法艺术扎根学生心中,让唐诗成为校园书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们搭建起接触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的桥梁。
从本土实践到名家助力,从课程研发到活动创新,西安各小学正结合丰富的文化资源,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最佳融合点。这些生动的“唐诗成长课”,不仅让青少年在千年诗韵中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更为西安“唐诗之都”建设筑牢了文化根基,让古老的唐诗在新时代焕发出属于少年的活力与光彩。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