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校医于红杰医生收到一面锦旗,得知她曾救助的老人转危为安,她很是欣慰。于医生见义勇为、紧急救助车祸受伤老人的事迹遂在校园内外传为佳话。这个夏天,她用沉着的应对、专业的处置,以凡人之躯筑就生命防线,为遭遇车祸受伤的老人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更以一颗医者仁心,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那是 7 月 19 日的清晨,于红杰医生驱车前往学校参与中考招生,行至茶马大桥时,一场车祸撞入眼帘:老人扭曲地趴在地上,血流满地,环卫工焦急无措,司机忙着打电话。最初的犹豫间,三个问题叩击她的内心:“若我走了,谁能冲上去?谁敢冲上去?谁比我更适合冲上去?”没有豪言壮语,只凭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她立即停车,攥着两包纸巾奔向现场。
作为校医,于红杰的专业在此刻成为“救命钥匙”。她看到老人伤势集中在头部与胸廓,未贸然移动,而是俯身用纸巾紧紧按压伤口止血;她一边呼唤昏迷的老人,一边统筹协调——催司机打120,教环卫工联系老人领导找家属。当老人终于眨眼苏醒,却因剧痛想挣扎时,她又化身“守护者”,轻声却坚定地安抚:“大爷,别乱动,保命要紧!”她深知,肋骨骨折的隐患、颅内出血的风险,每一次移动都可能危及生命。
时间在煎熬中流逝,纸巾被鲜血浸透,她又找来新的纸巾继续按压,直到血势渐缓。当上班时间到来,她向当班主任说明情况,那句“救人要紧”的回应,是学校与她并肩的温暖。
120 赶到后,她细致交代老人的意识变化与肢体情况,便默默离开,甚至没留下姓名。整个暑假,她路过事发地时总忍不住牵挂:“大爷还好吗?”这份牵挂,无关名利,只源于医者的仁心。
开学前一次偶然的询问,让她意外得知受伤老人被120拉走后送至泾阳县医院,由于医疗条件有限随后立即转入交大一附院急救,现已转入普通病房,更得知老人家属与环卫队一直在找她。当锦旗送到面前,她满心感动收下心意,心中从未想过“见义勇为、救死扶伤” 的赞誉,只记得自己怀孕时在商场眩晕无助的时刻 —— 那时的她,多希望有人伸出援手。所以她懂老人趴在地上时的绝望:“我等得起,但老人等不起”!
(受伤的老人家属送锦旗)
如今,老人经两个月治疗顺利出院,于红杰医生的善举早已超越 “救助” 本身。她用行动告诉我们,见义勇为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在关键时刻“不旁观”的选择;医者仁心也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她是泾河一中的骄傲,更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 以凡人之躯,行英雄之事,用一颗温热的心,照亮了生命的希望之路。
这不是于红杰医生第一次挺身而出。前年冬天,她在翡翠城转盘救助摔倒的女子,联系家属、按压伤口、守护安全;此前,她在二环桥底帮扶被撞的学生,捡回书包、安抚情绪、叮嘱司机处理后续。每一次出手,她都不曾张扬,只凭本能的善良与医者的责任。她曾说:“不管是谁,站出来对伤者都是安慰——至少有人看见他了。”
(泾河一中校医于红杰)
向于红杰医生致敬!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终将成为一束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也让“医者仁心”的种子,在泾河一中的校园里,在每一个被感动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向阳生长。
华商网记者 耿艳红 通讯员 辛茜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线教师:有方向有策略有建议,这场陕西新高考备考研讨会干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