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高校动态 > 正文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大学师生真的相信生涯规划吗?

高校动态 西安欧亚学院 2025-09-29 11:12:08
[摘要]让我们一同阅读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关于对《大学师生真的相信生涯规划吗?》文章。

  A+ A-前不久教师节,我和乐芳校长走访信工和人居两个分院的时候,就规划未来的话题和几位同事闲聊起来。一位老师坦言,他当年读大学包括现在的工作内容,几乎是“走一步,看一步”;另一位老师则是在参加大学里的一些社团活动中,逐渐知道了自己的特长,后来工作也是顺着这个方向走了下去。虽然他们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但都反思了一个共同问题:从大学时代开始,其实并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未来要走哪条路、怎么走。大家都听过“选择大于努力”,但作为普通教师,日常忙于教学,能做的选择似乎并不多。

  如果老师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都倾向于“顺势而为”,那我们平时和学生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四年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如何面对未来——这些话,学生真的会相信吗?这些讨论到底能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

  Ikigai:以热爱为起点的人生哲学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生涯规划的哲学工具——日本的ikigai(生き甲斐)哲学。它鼓励我们首先认识自己,发现所热爱的事物。假如这个事物正是你所擅长的,那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你就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即不需要刻意刻苦,也能忘我地工作与学习。接下来要思考的是,你喜欢并擅长的事物,是否具有真实的社会需求?是否有人愿意为此付费买单,从而让你获得回报?现实中,很少人能实现这四者的完美交汇:有人为了谋生,从事并不喜欢的工作;有人擅长的事缺乏社会需求;有人喜欢却不擅长,每天靠毅力勉强坚持……唯有四者交汇,才能走向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因此,规划未来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复杂:发现自己喜爱并擅长的领域,洞察其背后的真实社会需求,并探索这一需求所对应的商业回报逻辑。

欧亚2025级新生体验营,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欧亚2025级新生体验营,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欧亚三角形”:构建通往未来的行动框架

  几年前,我在学习中接触到美国欧林工学院的案例,深受启发。欧林是一所规模不大却极具特色的工程学院。他们的课堂并非围绕抽象公式推演,而是从具体、真实的问题出发:社区老人如何更方便出行?农村孩子如何喝到干净的水?小企业如何在有限预算下改进生产线?学生需组队深入社区,开展访谈,理解痛点,再用工程技术提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考虑成本、可制造性与市场可行性——项目不能仅停留在“看起来不错”的原型阶段,而要经得起现实检验。

  欧林将这一教育模式提炼为“欧林三角形”,包含三个基本维度:真实的人类需求、工程与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商业与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缺一不可。无独有偶,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所倡导的“设计思维”也与之高度契合,均强调从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思考,寻求用户真正需要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其实日本的ikigai(生き甲斐)哲学与“欧林三角形”也有相似之处。就是把前者的“我喜欢,我擅长”合在一起,成为后者“专业技术可行性”这一部分,前者更强调当事人的专业爱好与特长,后者关注围绕需求的专业知识的可行性。

  西安欧亚学院在此基础上,融合本土实际,提出“欧亚三角形”育人框架。我们围绕大商科、新工科和人文教育三大版块进行专业布局,构建独特的育人体系。在人文教育方面,以通识教育学院为核心,汇聚了一批具备文史哲背景的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设计思维、表达与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人文素养与能力;工科方面,信息工程学院与人居环境学院聚焦前沿技术应用;商科则作为学校的特色版块,注重实战与创新融合。

  在专业设计基础上,我们强调“雇主导向”,其核心在于紧密对接真实的社会与行业需求,只有雇主才最清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各专业均以雇主需求为出发点,反向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优化,使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无缝对接。

  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学生发展处组织开展各类性格与职业测评,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个性化辅导,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则帮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保持自省习惯,从而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热爱与优势。

  不止于谋生,而是谋人生

  在我看来,一切有意义的创新,都源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与真诚关怀。常有人说文史哲是“无用之学”,但事实上,文学教我们感知与表达情感,历史让我们洞察规律与智慧,哲学引导我们追问价值与本质——这些正是所有创新的根源。人文教育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敏感与共情,确保技术与商业实践始终服务于人的幸福与社会进步。看清需求之后,还需有能力将热爱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工程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愿景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在亲手创造中建立信心,在解决问题中坚定热爱。再好的创意若不能持续,便难以真正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将商业思维与可持续意识融入各专业培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资源、市场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商业思维的本质,是理解“价值交换”,它让创新走出实验室与论文,在现实世界中生根发芽、产生回报——这也是“欧亚三角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欧亚师生在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开展真实项目实践

  欧亚师生在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开展真实项目实践“欧亚三角形”不仅是一个教育模型,更是一种融合人文、工程与商业的系统化育人生态。它以人文为“眼”,洞察需求;以工程为“手”,实现创造;以商业为“足”,行走市场。三者协同,培养的是身心完整、均衡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正如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所言:“你要拥有多元思维模型,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模样。”单一的专业视角容易带来认知局限,唯有融合多学科智慧,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创造更可持续的价值。因此,我们致力于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的商业思维,理解自己所创造的价值如何被市场认可与兑换。

  我们希望以“欧亚三角形”为指引,帮助每一位学子在热爱、擅长、社会需要与回报获得之间,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把热爱做成事业,把事业走成人生。通过学年制与项目制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就业通道与实践能力。

  回到开篇的疑问,教师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作为稳定成熟的大学组织中的一员,他们相信生涯规划吗?他们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关键在于学校能成为一个支持型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服务社会与雇主的需求,借鉴海尔“人人创客”的模式,赋能教师面向社会需求开展探索,做出自己的道路选择:是探索学问还是聚焦教学,是服务社会还是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成功,亦或者投身企业,运用知识进行创业,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学校通过构建“蜂巢组织”式的柔性架构,激发每位教师的创新活力,使其在回应真实需求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大学老师规划未来,既要享受大学组织的稳定与支持,也要发挥“蜂巢组织”的自由与灵活。

  规划的核心是在多元的目标中,做出方向选择,谋划路径,起身行动,承担责任。愿每一位学子,在“欧亚三角形”的指引下,不只找到一份工作,更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愿每一位老师,不只是发现和传授知识,更成为生涯规划与终身成长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我们都在这条路上,慢慢成长,持续探索——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学生。

编辑:韦瑞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校际联动】共建·共享·共赢 | 2025年“未来大学联盟”会议在培华举行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