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八年级A1班语文课堂上,身着汉服的老师引导学生与“陶渊明”见面。
本报通讯员 宋春燕文/图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和我一起探访桃花源吧!”9月11日,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八年级A1班的语文课堂上,一位头戴葛巾、身着宽袍、潇洒飘逸的“老者”用沉稳的语调介绍自己。
这位“老者”,是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语文老师黄佩楠用人工智能生成、“穿越”回现代的“陶渊明”。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田园诗的意境,黄佩楠从服饰细节、语言风格、行为举止等方面对AI模型进行训练。
“陶渊明的葛巾要体现东晋士人的清雅,语言既要符合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又要让初中生听得明白。”黄佩楠介绍,“我参考了大量古籍画像和《陶渊明集》的文本,让AI生成的‘陶渊明’既有历史质感,又有教学适配性。”
“以前学古诗总觉得诗人离我们很远,但现在‘陶先生’就在眼前给我们讲他的创作故事,非常生动,让我一下子就懂了诗里的意境!”学生杜文卿兴奋地说。
课堂上,“陶渊明”时而吟诵诗句,时而解答学生关于东晋田园生活、诗歌创作背景的疑问,文学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AI技术就像一座桥梁,让古诗、古文里的人物从文字里走出来和学生做朋友。”黄佩楠说,她还打算用AI生成谢灵运、王维等诗人的形象,让学生们赴一场“古代诗人圆桌会”。
蓝田县滋水初级中学办公室副主任邵国娜说:“教师在AI教室上课,教共体平台会将课程内容全程录屏并进行智能化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课堂讲授、展示、互动等环节的时间分配、语速、发言人数以及最长发言时间、智能评课、课后分析等。智能化分析有利于老师打磨出更优质的课程内容。”
蓝田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说:“除了语文课堂上的‘古人对话’,在历史、道德与法治、数学、艺术、安全等学科教学中,我们也将尝试用AI还原相关场景。”
编辑:李国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师大附小全面托管,课程“复制粘贴”,雁塔再添家门口优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