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在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调研(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近期,西安科技大学15支“青春筑梦煤海 能源强国有我”社会实践团队到陕西、甘肃、江苏、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地的30余家能源企业开展社会实践。
8月12日,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倪魏杰在说起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运行情况时感叹:“这和我课堂上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显示出现代矿山的‘科技范儿’。”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鲜活。
今年,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成绩亮眼: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29名学生科技竞赛获奖率、社会实践参与率、毕业去向落实率、煤炭行业扎根率均达100%;“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受企业青睐。
科研反哺教学 课堂与产业同频共振
成绩的背后,是西安科技大学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以科教协同激活就业动能的实践。长期以来,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要紧跟产业链升级步伐,从自我发展小逻辑向服务高质量发展大逻辑转变。”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班主任来兴平认为,当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时,就业难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在二维相似模拟实验室,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单鹏飞和学生热烈讨论矿山压力防控与支护一体化、陕西深埋煤层厚硬顶板人工切顶协同控灾等矿山灾害防治案例。这些科研成果如今走向课堂,成为岩石力学课程的“活教材”。
“以前,总觉得课本上的案例离现实很远,直到单教授把矿山灾害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搬进课堂,我才发现学好基础理论有巨大价值。”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学生孟政说。
“教学围着就业转,科研盯着产业干”是西安科技大学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中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融入教材教案,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意识。
针对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聚焦能源、安全领域产业需求,构建“通识课程+大能源基础+专业特色+学科前沿”课程新体系。1650个课程团队、105门科教融合专业课程、15门数智课程、300个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案例、370个课程教学案例、70个课程思政案例库持续更新,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适应性。
“前沿科技成果融入教学课堂、科研平台成为实践赛场、教学与科技资源深度整合,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边界。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变成解决问题的真本领,毕业生就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西安科技大学校长邓军告诉记者。
“双导师”加“微专业”为就业赋能
近日,在延长石油榆林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来兴平作为校内班主任、陕西延长石油矿业公司党委书记魏东作为校外班主任,带领采矿工程本硕连读创新班全体学生,开启沉浸式企业实践学习第一课。
“校内导师带我们做智能矿山技术应用,企业导师教我们现场操作,‘双导师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经验。”创新班学生李少博口中的“双导师制”,是西安科技大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破解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中的难题,西安科技大学聘请230余名行业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组队,更好地提升学生竞争力。
校内导师帮助学生筑牢专业理论根基,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与能力;企业导师以产业前沿“鲜活案例”、真实项目和岗位需求,引导学生练就实践本领。实行“双导师制”的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学生平均学分绩点达3.53,位居学院首位。
近日,“强矿压智能监测”“智慧矿山安全工程”等微专业的老师不断收到学生喜讯,有学生签约国家能源神东煤炭公司,有学生参加考研,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录取。
“双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护航。西安科技大学将建好微专业作为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学校围绕能源、安全领域产业链,聚焦西部能源产业人才需求,先后立项建设4批共66个微专业,助力学生多元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就业提升”良性互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培养的1017名学生中,260名学生参与老师科研项目,900余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66项。据悉,今年,该校有23个专业、84个班级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