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高校动态 > 正文

西安多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动态 西安日报 2025-08-05 09:27:01
[摘要]2025年暑期,西安多所高校学子深入基层社区,以专业所学服务基层。

青年学子在匠人指导下学习藤编技艺。  (受访单位供图)

  2025年暑期,西安多所高校学子深入基层社区,以专业所学服务基层。从科技守护秦岭生态到非遗传承,从深入矿山探访一线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青年们将“自找苦吃”的精神化为成长养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行动诠释时代担当,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秦岭山间发挥跨学科优势

  记者了解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秦岭卫士”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田野调查感知社会脉搏,开展多样实践活动,学子们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探索真知。

  据介绍,2025年“秦岭卫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该校通信工程学院牵头组织,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学院共同开展,重点围绕“智护秦岭社会调研”“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三条主线展开工作。

  “充分运用多学科优势资源和专业知识,积极探索解决秦岭生态保护与沿线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践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活动中,150名西电学子奔赴秦岭沿线西安段及宝鸡段,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立足科技创新前沿,发挥专业特长,为国家和社会所需探寻有效解决方案。

  其中,西电科大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实践队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发挥各学院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开展多模态遥感数据集构建、秦岭北麓智慧农业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大模型的植物识别小程序设计与开发等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科技赋能保护的方式,切实解决秦岭及沿线乡村当前面临的环境保护与管理及乡村振兴等问题。

  此次实践团队中的鄠邑调研队、长安调研队、周至调研队和眉县调研队实地走访了多个村庄,通过与村民面对面问答的形式,收集乡村发展中的数据,探讨如何构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之路。智能组成员前往栗峪口村,走进葡萄种植园区深入了解现有技术以及农户需求,对相关科技公司展开调研,为后续技术方案设计提供思路。

  “这种‘问题导向’的实战,让课本知识鲜活起来。” 一名实践队员坦言。 “生产一线所需,就是产业给我们的命题,返回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科研力量能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西电科大一名教师表示。

  矿山深处“解码”新质生产力

  在矸石山光伏板吸收阳光的电流声中,在千万吨智能洗煤厂的数据瀑布流前,在井下300米的冲击地压监测仪旁……暑假期间,西安科技大学“‘炭’索新质,智创未来”社会实践队68名师生跨越500公里,将课堂搬进中国华能华亭煤业公司的甘肃矿山腹地,通过沉浸式产业调研、跨界技术对话、一线实操体验,探寻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传统能源行业基因。

  下深井、进车间、漫步大巷,实践队用脚步“丈量”能源变革的厚度。在砚北煤矿南风井凿井施工现场,建工学院学生高晟劼紧盯激光指向仪校准井筒垂直度,远处32米高的凿岩台车正轰鸣着不断掘进。

  “过去课本里的‘数字孪生’概念,在这里是预演千米井筒掘砌的智慧大脑!”高晟劼指着双层吊盘上精准定位的液压模板感慨,“从三维模型到实体井壁,毫米级精度控制彻底颠覆了我对矿山粗放建设的认知。”而在清能煤化工公司,学子周广京凝视聚丙烯反应装置:“从‘乌金’煤块到‘白塑’粒子的分子重组,正是煤炭清洁革命的微观证明!”

  活动期间,中国华能华亭煤业公司与西安科技大学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希望矿山成为新工科人才的“第二课堂”。

  “青年要站在能源革命前沿建言献策,你们观察的就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活的注解!”该校党委书记来兴平表示。此次实践形成的《煤炭新质生产力青年观察报告》,成为青年学子的实践答卷。能源专业研究生李薇说:“我们不是产业的旁观者,而是要用专业知识解译矿山的未来密码。”

  生产车间里读懂匠心故事

  西安理工大学“承韵守正·三艺焕新”社会实践队走进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近距离观摩传统藤编工艺。“沉下心来和藤条对话,读懂它的脾气,它就会慢慢听你的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代表性传承人、良顺匠心董事长陈良顺正在手把手教同学们编织藤编。只见蒸煮过的藤条在陈良顺的手中非常“听话”,一根根青藤在他手中逐渐成形。

  参观良顺匠心的展厅,从景观装置到各式家具再到簪子、挂饰,每一件都散发着传统工艺独特的魅力。学子们在匠人们的指导下动手学习藤编技艺,手指缠绕着藤条,编织起了蒲扇,活动现场充满趣味。

  “看似简单的平纹编织,一上手才发现没那么容易,藤条在我手里显得那么难控制。”一名学子说,传统手工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成为非遗保护的‘青春使者’,用年轻人的视角记录、传播这些即将消失的匠心故事,让千年藤编技艺在数字时代继续生生不息。”

  “蒲扇是同学们为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师生们自制的伴手礼,它代表了中国非遗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实践队一名教师表示,希望学子们自制的伴手礼能让中国非遗“潮”出海,让更多人从非遗中深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还了解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渭水清源,绿动关中”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过深入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4市9区县的乡村田野,开展农村可再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的系统性调研。聚焦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可行路径,以实际行动为关中地区农业绿色转型贡献青春智慧。

  当学子们带着厚厚的调研笔记、科研课题、创业灵感等回到课堂,这场社会实践就不仅是“锻炼”,更是学子们的“成长加速器”。正如一名教师所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青春才能绽放出最硬核的光彩。”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校园文创有特色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