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历时半个月,深入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开发”“生态旅游对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两大课题展开调研,并形成两项扎实成果,为当地生态保护与教育、乡村发展的融合之路注入青春智慧。
实践队员设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调研,探寻自然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让更多青少年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能体会劳动的价值。” 实践队队长张涵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走遍了保护区的角角落落,观察自然教育基地的现有设施和课程设置,与前来研学的学生交流互动。他们发现,目前部分自然教育课程虽涉及自然知识讲解,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不够深入。基于此,实践队在成果中提出,可设计 “自然观察 + 生态劳作” 的研学课程体系,比如让学生参与保护区的植被养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等劳动,在劳动中加深对自然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实践队员在华阳镇红石窑村调研生态旅游对周边乡村的溢出效应
带队老师晋金才对此次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三下乡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绝佳机会。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自然保护区的运作,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调研思考中。” 王老师表示,实践队在调研中注重分析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通过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评估,探讨了如何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教育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教育发展的双赢。这一过程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践队与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座谈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管护站站长张晓峰对实践队的调研成果表示认可:“西邮学子的调研很有针对性,为我们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在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确实对周边乡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售卖土特产,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如何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等问题。实践队在成果中提出的加强保护区与周边乡村的合作、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次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贡献了青年力量,也让实践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自然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和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长青保护区将在守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周边乡村的振兴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