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将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将智慧融入乡村振兴中,7月6日至11日,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新陶艺-赋能紫阳与南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14名师生,深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以艺术为笔,以乡土为卷,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艺术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田间地头、扎根生产一线,通过在地考察、移动党课、美育公教、产研融合、AI智创等多元路径,探索艺术服务乡村的新模式,书写青春报国的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抵达安康站。吕文轩 供图
一、深挖富硒资源,绘制地方文化图谱
团队首重“深扎根”,足迹遍布象咀村、改革村、双胜村、金石村、芭蕉村、营梁村等乡村一线。师生荷塘写生,以43幅画作捕捉乡村诗意;探访蒿坪镇农耕博物馆,透过农耕器具感悟中华农耕文明;在北沟口汲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力量;走进富硒茶陶博物馆深研富硒陶土特性与传统工艺转型;在芭蕉口红色旧址追忆革命精神;于五省会馆解码清代商帮壁画历史;于“汉江宿集·山之茶”寻找文创赋能新思路……深度调研并系统梳理了紫阳富硒资源、农耕底蕴与红色基因,为艺术赋能之路绘制了鲜活的乡土文化图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写生于蒿坪荷塘。 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农耕博物馆。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赴紫阳富硒茶陶博物馆参观学习。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随工作人员参观双胜村。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北五省会馆。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汉江宿集·山之茶文创调研。吕文轩 供图
二、党课融艺话乡,红色基因铸魂
团队创新党建带团建形式,将党课开在下乡路上。围绕“以物见心”“以物建信”“以物践行”三个主题,在农耕博物馆、富硒茶陶博物馆、北五省会馆、紫阳县向阳镇芭蕉口小学党性教育基地等地,将地方文化结合专业所学开展了系列“在地党课”,团队中的党员同志也踊跃发言。刘训立老师强调:“艺术创作离不开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我们的作品来源于民众,更要服务于民众。”何喜老师则激励学子:“简单的工作重复做,重复的工作认真做。”这趟行程,既是一次艺术采风,更是一场生动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将红色基因融入艺术实践,坚定了师生用艺术服务人民、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信念根基。
图为实践团刘训立老师在农耕博物馆前开展党课。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何喜老师在芭蕉口小学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党课。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赴紫阳县党性教育基地东城门参观。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随讲解参观芭蕉口小学党史文化墙。吕文轩 供图
三、美育浸润乡土,厚植文化自信
发挥专业优势,精心打造“浸润课堂”美育公教系列活动。面向当地群众,刘训立老师主讲“泥土的哲思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专题讲座,何喜老师以“陶韵硒艺,美育铸魂”为主题开展“浸润课堂”活动。针对乡村儿童和学校学生,团队开设了“泥条盘筑”、“泥板拓印”、“泥猴陶塑”等3节富硒陶艺体验课,吸引近百余名爱好者参与,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泥土温度,领悟非遗魅力,创作乡土陶艺作品。活动播撒美的种子,增强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期间,偶遇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师生热情交流互动,不仅结下了深刻的友谊,还是一次跨院校、跨专业、跨领域的文化赋能城乡建设新思路的共同探索。
图为实践团刘训立老师开展专题讲座。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何喜老师开展主题浸润课堂活动。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刘训立老师为陶艺体验课做示范。周昌仟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面向乡村儿童做陶艺浸润课堂活动。周昌仟 供图
实践团成员组织与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实践团成员开展活动的合影留念。吕文轩 供图
四、“产学研”协同育人,匠心赋能产业振兴
深化“产学研”协同,是此次实践的重要目标。在安康爱多宝动漫文化公司,团队师生系统观摩毛绒玩具设计、裁剪、缝纫、填充全流程,并在师傅“手把手”指导下沉浸式体验制作,领悟“稳、准、恰到好处”的工匠精神,最终手捧作品满载收获。团队成员通过与工人们的深入交流,累计采访了20余人,收获了许多感人故事。研发部组长(工龄6年)称“家门口上班减少了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与教育条件都向好变化了”,手工车间组长(工龄5年)笑言是这里是“妈妈俱乐部”。真切感受企业带来的巨变:提供就业、带动脱贫、产品远销欧美、促进家庭团聚与教育改善。
团队对接紫阳县文化旅游投资发展公司谋创新,深度调研“汉江宿集·山之茶”的特色民宿、主题茶馆等“产学研创”文旅项目。交流中,团队成员李佳伶敏锐捕捉五省会馆石狮元素,现场提出融合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研发构想,获得县文旅公司认可,展现了西安美院当代大学生的敏锐视角和艺术创新能力。这些深入车间与田野的实践,让学子们“接地气、知乡情、懂产业、能创新”,深刻理解了我们的工匠精神、学会了尊重劳动、掌握了乡村振兴的根基,锤炼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本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安康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影留念。吕文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毛绒玩具制作工序。张淼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王龙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半亩茶园主题民宿做调研。周昌仟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东城门文创集合店。周昌仟 供图
五、AI智创焕新,科技激活内生动力
直面地方产业发展瓶颈,前沿科技引入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紫阳产学研基地,敏锐捕捉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与“独特IP缺失”的痛点。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高效地将紫阳的富硒特色、山水风光、历史人文转化为设计灵感源泉,为工厂量身定制了26套融合紫阳地域文化元素的原创IP形象设计方案。这不仅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更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艺术设计结合科技力量服务实体经济的巨大潜力。AI成为连接紫阳深厚文化与现代消费市场的强力工具,用科技创意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以特色品牌建设激活内生动力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的IP设计方案(部分)
结语
本次活动是一次以“党建”带“团建”引领青年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是一堂融合专业学习、国情认知、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大课。团队师生将艺术的创造力、科技的驱动力与乡村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切实探索了工艺美术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精准地为紫阳县注入了艺术活力与创新思维,也为高校深化校地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未来,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艺术+”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绚丽绽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和美乡村贡献智慧力量!(通讯员:刘训立 何喜 周昌仟)
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蒿坪镇改革村。吕文轩 供图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