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探索志愿服务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6月15日到6月30日,西安工业大学“‘猕’技兴农·周至青耕”社会实践队先后赴周至、眉县、杨凌等地,分别走进农户、企业、产业示范园、创新创业园,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田间初探“真问题”
6月15日,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种植农户进行交流,了解猕猴桃种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地猕猴桃果园树龄老化严重、病虫害频发、人工授粉工作效率低下等制约果实产量规模与品质双双下滑等痛点难点,实践队师生认识到青年大学生以“志愿服务+科技助农”助推周至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进一步加深了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真情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图1为实践队成员与种植农户金姐交流
图2为实践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
赴企调研“新发展”
6月17日,实践队联合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千裕酒业有限公司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在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践队成员深入猕猴桃现代化加工车间,详细了解猕猴桃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流程,感受新时代农业生产的巨大变革。在陕西千裕酒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见证猕猴桃从“鲜果”到“美酒”的深加工转型。先进的酿造设备、严格的品质管控,让队员对果酒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实践队成员发挥专业优势,与技术人员就企业如何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助力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3为实践队与齐峰果业工作人员交流
图4为实践队与千裕酒业工作人员交流
示范园参观“融平台”
6月30日,实践队走进周至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听取了示范园以“数字赋能+产业振兴”为主题,以“搭建一个农业科研技术与产销综合服务平台,塑造高新技术、采后加工两个服务链条,建设技术研究、服务推广、智慧仓储、综合加工、品牌营销五大融合中心”为主线,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情况,并参观了高标准智慧冷库、自动化分选包装车间等现代化发展区。
图5为实践队在周至猕猴桃示范园自动化分拣包装车间
图6为实践队与工作人员交流
创业园感知“新模式”
30日下午,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园区围绕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探索推动“企业+团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建设,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生动实践。随后,实践队成员化身“新农人”,开启了创新创业调研与志愿服务之旅,与园区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猕猴桃产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现状和需求,在技术赋能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依托实践队新媒体平台协助企业开展了产品宣传活动。
图7为实践队走进猕猴桃种植示范地
图8为实践队开展助农直播活动
基地共建“搭桥梁”
实践队先后与陕西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千裕酒业有限公司、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开展基地共建,挂牌建设西安工业大学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基地的建立,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园区产业升级搭建了长效合作桥梁。既有助于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在躬身志愿服务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企业引入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思维,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图9为实践队与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签署基地共建协议
图10为实践队与齐峰果业共建校企创新创业基地
图11为实践队与千裕酒业签署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
实践历时近半月,行程上千公里。实践队师生走进地头、走进企业、走进产业示范园、走进创新创业园,深入调研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和生产痛点,探索提出“4313志愿服务+”助农创新模式: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四方聚力,依托高校智库、实践基地、新媒体平台三大阵地,聚焦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一个当地农业产业主题实践,通过政策宣讲、科技指导、数智推广三维路径,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为深入的“志愿服务+科技助农”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西安工大之青春力量。
图12为实践队与齐峰果业合影留念
图13为实践队与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合影留念
图14为实践队在猕猴桃种植地合影留念
(供稿李自栋 褚双莹 指导教师:李明芳 毛帜)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