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塔区实验小学“小鬼智创社”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做手工。 (记者 程静 摄)
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并做记录。 (记者 牛凌 摄)
当科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在西安的校园里,学生们正用榫卯拼接木质小车、用智能系统调控植物生长,让科学不再是课本里的“高冷知识”,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造体验。
从“小鬼智创社”的手工工坊,到“AI物联智慧农场”的数据监测……西安市不少学校的跨学科课堂,正以趣味实践打破学习边界——孩子们在锯木头、种菜、搞发明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更点燃了探索与创新的热情。
“科技范儿”十足的劳动课
让学生实现从0到1的创造
在西安市雁塔区实验小学的“小鬼智创社”里,画笔的沙沙声、锯木的摩擦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片,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地创作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科技的神奇和劳动的快乐。
“看,这个车子的车身是用榫卯拼接的!”四年级学生荆子墨拿起一个木质小车向记者介绍说。他的身后,摆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兔子形状的手机支架、花瓣层叠的木雕玫瑰、能走针的时钟、旋转的摩天轮……每一件都透着童趣与巧思。
在课堂上,记者看到,小鬼智创社给同学们配置了安全的加工设备、丰富的辅材以及智能套件。安全操作台前,几个孩子正戴着护目镜,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操控着迷你切割机,精准地切割出设计好的图案。张雨宸和乔美琪这对搭档正在打磨一个手机支架的边缘,“这里要磨光滑一点,不然会划伤手。”她们指着设计图解释,“支架角度我们试了三次,才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拼插,这样手机横竖都能放!”
从画图、切割,到打磨、上色、拼装,一块块木板在孩子们的创意下变成了一件件“科技艺术品”。“这简直就是我们的创新创造超级基地。”荆子墨很喜欢这样的课堂,“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及创意,通过设计制作组装等过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创作,真正做到从0到1的创造。”
“现在的孩子不缺理论,缺的是‘让想法落地’的实践动手能力。”雁塔区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文凯丽介绍说,“课程设计灵感其实来源于我们过往的成长经历。我们小时候有很多物件都是自己制作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凯丽表示,小鬼智创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应用的课程,是传统技艺和未来创新相结合的“校园工厂”,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实践、造物天地,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大国工匠”精神,能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AI 物联智慧农场”
跨学科课堂有趣更智慧
当“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碰撞融合,会擦出怎样的创新火花?近日,记者在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长大校区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校园里悄然建成的“AI种植智慧农场”,正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劳动教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跨学科实践课堂。
“同学们,我们的种子已经长成幼苗了,稍微长大一点,我们就可以把它移植到生长柜了……”在“AI种植智慧农场”,科学老师吴文杰正带着二年级学生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实践课。
记者观察到,这堂课巧妙实现了科学探究与劳动实践的有机融合。在AI物联种植空间里,孩子们不仅学习配制营养液、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的影响,还亲身参与播种、移栽、养护等全过程。更特别的是,他们能通过智能系统实时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用科学仪器记录数据,用画笔描绘植物生长形态……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与技能。
“AI种植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驱动。”吴文杰老师边演示边介绍,“通过手机终端,我们可远程调控温室光照强度、温度曲线及智能灌溉系统,实时监测水质营养状态与植物生长状态。”
这个占地108平方米的AI物联种植阳光房,种植有中草药、香料、蔬菜、花卉四大主题植物。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完整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全生命周期,植物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感受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全流程数据可视化界面将智慧农业的奥秘转化为生动课堂,让科技启蒙在嫩芽舒展间自然生长,实现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合。
“我最爱上这样的实践课了!”二年级16班的宁钰齐同学兴奋地说,“以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图片,现在能亲眼见证植物生长的每个阶段,学到了好多新知识!”
“这种寓教于乐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与创新的种子。”翠华路小学长大校区副校长吕海花表示,除了数字种植农场外,学校还设计构建“课程+活动+实践”的科学教育体系, “科学+”智趣无限,“素养+”创趣盎然,为学生打造充满无限可能的学习实践乐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家校社协同育人
让科学教育自然渗透在生活中
日前,在西安市雁塔区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工作推进会上,十余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集中展示了丰富的科学教育成果。从航模设计到机器人编程,从生态探究到人工智能应用,学生们的创新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其中,一款由小学生自主研发的智能书包格外引人注目。
“我的智能书包能当小管家,再也不用担心忘带课本和作业本了!”日前在雁塔区翠华路小学长大校区,记者见到了这款书包的小发明家——三年级的丁晟轩同学,他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发明。
这个看似普通的书包暗藏“黑科技”:通过内置传感器、电子屏和单片机感应模块,配合专用APP实现课本管理。更神奇的是,它能根据课表智能检测书包内容,若发现遗漏书本,便会立即发出语音提醒。
谈起创作灵感,丁晟轩笑着说:“有次忘带作业被批评后,我就想发明个提醒装置。”在科学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他运用编程知识反复调试,最终让创意变成现实。他的妈妈欣慰地表示:“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编程,现在已掌握多种编程语言,这次能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我们特别支持。”
科学源于生活,又照亮生活。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培养科学兴趣、塑造科学思维的关键阶段。
如何让科技课堂“活”起来?雁塔区教育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线,创新科技教育方式,构建“三个课堂”协同发展的科技教育新样态。各校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路径,通过馆校合作、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机制,拓展教学资源。各科普教育基地也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记者了解到,近日,雁塔区正式启动2025年“拥抱科学 点亮梦想”科普校园行活动,通过科学家进校园、科技研学、实验竞赛等形式,进一步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自然生长。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