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是一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
如今,人们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和交往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突破了物理空间、时间空间和现实空间限制,延伸至网络空间。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使得社交网络已演变为其“第二生活空间”。这种“第二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是抑郁的易感人群之一,也是社交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人际沟通、情感表达、信息交流,社交网络平台为他们拓宽了社交空间、搭建了展示平台、提供了释放渠道;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会使人在“第二生活空间”达到忘我的境界,“手机控”现象就是社交网络使用不恰当的外在表现,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干预,可能会逐步发展成为“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开展社交网络使用环境下大学生抑郁预防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且意义深远。
为此,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永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一书。该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驱动,以理论探索为支撑,以策略提出为目标,通过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社交网络使用与大学生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为培养大学生理性、积极的心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研究设计严谨。作者采用了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作者对陕西30所高校中的191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确保了研究的广泛性和结果的代表性。
书中对中介效应的探讨引人注目。作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孤独感和社交网络暴力在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现有的文献,也为后续的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此外,书中对干预策略的探讨,如社交网络使用心理团体辅导,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指导,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一是调查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以微信使用、每天使用社交网络时间、社交网络成瘾为自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社交网络暴力、自我呈现等为中介变量,抑郁为因变量,构建相应结构方程模型;三是基于中介效应各因素探究分析社交网络使用对抑郁作用机理,构建大学生抑郁干预策略理论模型;四是根据大学生抑郁干预理论模型开展相应的干预试验,并提出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本书在提出干预策略时,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还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书中提出的干预措施,如心理团体辅导、时间管理培训、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等,都是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实用策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该著作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交网络使用时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作者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时间在每天3小时至4小时时,抑郁和孤独均出现最低点,领悟社会支持出现最高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超过4小时,抑郁、孤独急剧升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急剧下降。这说明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网络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临界值在3小时至4小时之间,超过4小时会增加抑郁的风险。这一定量结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控制社交网络时间,预防抑郁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丰富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是该著作的重要价值。该著作从学科交叉的视角,综合运用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分析和探索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全面研究了抑郁与社交网络成瘾、社交网络暴力、自我呈现、孤独等的相关性,弥补了导致大学生抑郁多因素研究的不足,为及时干预大学生抑郁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构建了以领悟社会支持、孤独、社交网络暴力等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各因素在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了社交网络使用对抑郁的作用机理;设计出大学生抑郁干预研究策略路线图,进行大学生抑郁干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开拓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为社交网络使用下心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价值支撑。
书中,作者探析了陕西省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总体情况,能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认识自我、高校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微信、QQ等社交网络平台;研究了大学生的社交网络成瘾、社交网络暴力、自我呈现以及心理健康各因素如抑郁、孤独等的现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和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合理规划人际交往方式,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助于更好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平衡好线上社交和线下生活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合理开发利用“第二生活空间”;针对有抑郁问题或抑郁倾向的学生,该著作的相关理论可为寻找问题根源提供参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干预。
该书叙事过程逻辑合理,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数据来源可信,将定量研究分析和案例访谈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