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厅门小学学生在陕菜博物馆学做繁花水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让思政课不再干巴巴,改变当前说教多、体验少的现状?近来,我市一些大中小学解锁了思政课全新的“打开方式”,给出了这一命题的有益探索。
打造“无围墙”的思政课
“老师,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去外面上道法课呢?”小学思政课是道德与法治课,也是碑林区东厅门小学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在这所学校,思政课打造“无围墙”的教育,孩子们时常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日前,在一次外出上思政课的活动中,该校学生被分成3组。老师先给3组学生分别上了一堂“行前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讲解和拓展。随后,带领3组学生分别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饭庄的陕菜博物馆、碑林文化馆等3家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
孩子们参观了革命先辈故居,了解了西安事变历史,沉浸式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面点师傅的指导下学做繁花水饺,体会饺子包含的“团圆”意蕴;学做花馍、秦腔脸谱和戏曲面塑,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道法课讲到了劳动的意义,所以老师带我们出来,让我们自己体验劳动的意义和快乐。”一名学做繁花水饺的孩子兴奋地对记者说。直到离开陕菜博物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据东厅门小学校长何虹介绍,该校根据实践基地距离远近,已形成500米、5公里、10公里思政特色课程圈。500米课程圈以“周”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适合中低年级学生;5公里、10公里课程圈以“月”和“学期”为单位,开展探究实践活动,适合中高年级学生以及亲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接受思政教育,让社会、家庭都融入思政教育中。
把思政课堂“搬”进广阔社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不只东厅门小学,我市一些中学和大学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正想学乐学的一门学科。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名校+”共同体依托西安事变纪念馆特色育人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大练兵活动。思政老师们充分准备,带领学生走进纪念馆,带来了一节节有情怀、有深度、有价值的思政课,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医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思政实践课上,深入基层社区、乡镇,开展敬老、助残、公益劳动、科普宣传等活动,践行思政课对青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的号召。
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把思政课堂设在了小学校园,组织大一新生走进高新三小,感受未来工作环境,聆听优秀校长和教师的从业心路历程,探索思政元素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路径……
采访中,一些学生告诉记者,现在思政课有故事、有活动、有体验,越来越有意思了。“当我们的孩子通过这些有趣有料的思政课,能够跳出书本,用多维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知来体验生活,从而内心深处有所震动和成长,我们的孩子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了。”东厅门小学学生家长苏女士说。
变老师“一人讲”为学生“主动学”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思政课建设必须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为了让学生爱上思政课,除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外,我市一些思政课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上也狠下功夫。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高中思政课教师胡承裕在讲到《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时,曾给学生们布置了“秦腔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作业,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制定出设计方案,有盲盒、口罩、运动鞋等各类产品,有的艺术生还将作品手绘出来,这堂充满色彩和创意的思政课比以往的课堂都要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采访中,思政课老师们纷纷表示:“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才能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主动作为,把老师‘一人讲’的被动输出转变成学生的主动吸收,才能真正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实现从他育到自育的成长自修。”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