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职教动态 > 正文

将非遗文化引进大学课堂

职教动态 陕西日报 2023-11-27 09:26:01
[摘要]11月16日,在咸阳师范学院艺术楼七楼舞蹈教室里,50名身着白衣黑裤的学生,或振臂击鼓,或仰面吹奏,鼓、锣、钹、唢呐声紧凑激烈,演奏的秦汉战鼓出征曲撼人心魄。这是该校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

十一月十六日,咸阳师范学院学生王博帆展示自己制作的黄陵面花。 本报记者 吕扬摄

  11月16日,在咸阳师范学院艺术楼七楼舞蹈教室里,50名身着白衣黑裤的学生,或振臂击鼓,或仰面吹奏,鼓、锣、钹、唢呐声紧凑激烈,演奏的秦汉战鼓出征曲撼人心魄。这是该校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的一个精彩瞬间。

  69岁的黄建民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汉战鼓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外聘教师。“秦汉战鼓是秦时鼓乐艺术的活化石,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遗存。”指挥学生们表演完出征曲,精神矍铄的黄建民说,“学生们通过表演秦汉战鼓,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铿锵鼓声在校园响起

  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融入课堂,是咸阳师范学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学校已先后把秦汉战鼓、黄陵面花、红拳等非遗项目引进课堂。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咸阳师范学院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非遗的传承、保护、创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有责任让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咸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万东说。

  长期以来,咸阳师范学院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学校将非遗传承保护相关内容融入对大学生的培养中,把非遗项目作为课程重要素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今,秦汉战鼓已成为该院音乐学和舞蹈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黄陵面花和美术学融合,让该院学生感受到非遗的艺术魅力。学院还成立了“秦汉乐舞研究”“民间乐舞数字化研究”两个校级科研平台。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樊琪研究秦汉战鼓已有10年,发表了《咸阳“秦汉战鼓”之鼓乐探究》《咸阳“秦汉战鼓”的文化底蕴》《咸阳“秦汉战鼓”的当代价值》等文章,出版了《秦汉战鼓艺术研究》等著作。

  “秦汉战鼓的研究成果为完善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秦汉战鼓的传习表演,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展示非遗魅力、增强师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挥了重要作用。”樊琪说。

  今年3月,学校成立了秦汉战鼓传习基地,组建了秦汉战鼓艺术团。学校通过传习活动,培养的200多名非遗传承人,遍布全国10余个省(区、市)。秦汉战鼓多次登上央视等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黄陵面花在身边“绽放”

  7月22日,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王博帆受邀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的制作过程。

  黄陵面花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北方地区许多家庭都会依照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

  王博帆说,自己与黄陵面花的结缘离不开家人的熏陶。

  王博帆的祖父王民政是黄陵面花省级非遗传承人。在爷爷的影响下,王博帆自幼开始学习制作面花。“爷爷将他的所学全部传授给我,对我寄予厚望。作为黄陵面花的传承人,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王博帆说。

  考入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系统接受了美术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后,王博帆对黄陵面花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写生和社会调研,我对民间艺术创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黄陵面花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博帆说。过去一段时间,黄陵面花面临传承人少、市场需求不断缩小等问题。如今,黄陵面花制作技艺不断被创新,正在走出传承发展的困境。

  在录制《非遗里的中国》过程中,王博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交流,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样。同时,他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面花制作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我会用我的所学,不断创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宝贵的非遗技艺发扬光大。”王博帆坚定地说。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铁道职业学校举行“名校+”签约暨揭牌仪式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