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陕西省教科院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展示初中段(二):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道法学科教科研经验

教育时讯 华商网 2022-04-11 09:09:14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学科教师团队和优秀教科研工作者团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搭建校际学科教研平台,努力营造“学科育人”和“深度学习”赋能的学科教学形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21年组织开展了首届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和幼儿园优质教科研基地评选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学科教师团队和优秀教科研工作者团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搭建校际学科教研平台,努力营造“学科育人”和“深度学习”赋能的学科教学形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21年组织开展了首届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和幼儿园优质教科研基地评选活动。经全省各级教研部门积极报送,省教科院组织专家经过初评、复审,评审委员会确定、公示等程序,评出了陕西省首届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和幼儿园优质教科研基地。为了更好的实现优质资源交流与共享,省教科院联合华商网分期对评出的优质基地的教科研经验进行展示。

踔厉“大思政”,笃行“三课堂”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组教科研经验

2019年,“3•18”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及《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发表后,学校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落实会议精神的方案与措施,以“大思政”思想为引领,全面筹划学校思政课程新布局。作为初中思政课程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全体老师,踔厉推进“课堂革命”,笃实深耕“三个课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教学文化驱动,夯实“第一课堂”

守好第一课堂、上好每一节课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责任。课堂教学是传递文化的主流渠道,这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教学实质也是文化的本体,它在将静态的知识内容赋予动态的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的本质和形态,这一点却很少有人关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认可教学是传递文化的活动,却没有看出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教学是扎根于师生的课堂互动和从属于这个课堂中集体的活动文化。有怎样的教学文化,就会成就怎样的教学生态。

image.png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名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王义群,以自己三十多年“引悟结”教学风格为底蕴,带领团队提炼出符合思政学科特色的“引悟结三三制”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团队成员一起结成教科研成长共同体,在陕西省“三级三类”专业成长过程中,通过专项课题引领、青蓝结对帮扶、同课异构研讨等方式探究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真谛。“引悟结三三制”教学模式经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研磨打造,提升为“引悟结”课堂教学文化;再经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平台的推进,进一步发展为“议题式引悟结”教学文化,并凝炼出了思政学科“本真引悟结”教学主张,以文化习惯和文化自觉的内驱力有效处理知识学习、思维磨练、互动探究、品德修养相融相促关系,构建了师生主动参与、真实探究、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这几年,经省内及上海、山西、甘肃、宁夏等省市国培活动专题讲座、教科研活动示范教学的交流研讨,经《教师报》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多篇论文的推广,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image.png


image.png


学校鼓励和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走出去”,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参加各种赛教练兵活动,通过实地学习体悟与实战比拼,提高教师高水平驾驭“第一课堂”的能力。组织老师参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省市革命文化、新时代思政教育教学各方面的高水平培训活动,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家国情怀,努力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筑牢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学校党总支书记张振斌在全校带头讲思政课,各支部书记和委员在各年级部专门讲思政课。党组织的“引学”和“带学”作用的发挥,提高了思政课在全校师生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提升了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科自尊和自信,增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备课组认真组织汇报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公开课的备课、磨课、说课、讲课、观课、评课活动,通过聘请专家点评指导等“引进来”的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政治站位、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指导教师通过巧妙引导、有效互动、质疑解惑、反馈矫正、总结提升等环节,强化课堂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

二、特色活动带动,丰实“第二课堂”

image.png


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第一课堂“议题式引悟结”教学文化颇具特色,课后校内开展的第二课堂讲坛活动和社团活动也很有吸引力。“3•18”座谈会后,首创校园百家讲坛活动,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一。截至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还有带动其它学科老师已向学生轰轰烈烈开讲20余次,每次都获得广泛赞誉。道德与法治学科持之以恒的“模拟法庭”“时事演讲”“模拟联合国”等学科社团活动,也一直受到学生的青睐。加之“国旗下演讲”“红歌展演”“民法典进课堂”“祭英烈、诵经典、传家风”“校园剧比赛”“男生节女生节”“寒暑假特色探究作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思政教育因素的融入,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思政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新时代具有鲜明思政特色和浓郁文化氛围的教学相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幸福家园。

三、校内校外联动,充实“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即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老师们尽可能地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合力培养学生亲社会意识和能力,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将NEC等学校公益平台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创作思政类文创作品,在公益售卖活动中增强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组织学生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行走秦岭”“红色旅游”“航天探秘”“改革开放之旅”等研学旅游活动,培育新时代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感,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决心和行动。

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被评为首批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2名教师获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称号并获准建立工作坊;4名教师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其中2名获准建立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2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思政大练兵标兵教师称号;获市级骨干、标兵教师荣誉称号7人次;区县级优秀、标兵等荣誉称号18人次。道德与法治老师主持陕西省专项课题7项,结题4项;主持西安市小课题6项,参加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50余人次;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篇以上,其中中文核心刊物20多篇;编写并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开出版《模拟法庭》《时事演讲艺术》等社团教材;《坚强意志》《法不可违》《高扬民族精神》《共筑生命家园》等议题式“引悟结”精品课在省市区校各级教研平台展示研讨20节次以上,入选陕西省名师资源库微课15节。多位老师的《谈谈一线老师论文写作与发表》《议题式“引悟结”教学文化》《中考命题理念与复课策略》等专题在省市区研讨会和陕师大国培等平台报告交流60场次以上。

潮平岸阔催人进,奋楫扬帆正当时。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全体道法人,将乘首批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之风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华商网 杨帆/编发 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审核)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智慧教育,这片“云”链接你我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