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们如何与世界交往?第二届“共建国际湾区”论坛在珠海召开
《跨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报告重磅发布
11月28日上午,第二届“共建国际湾区”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联合承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平肯定了本次论坛对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挖掘“一带一路”实践背后的核心理念和理论依据、文化根基,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未来智库研究的重点。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平
珠海市社科联主席蔡新华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贴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和国家需求。他表示,珠海市社科联愿意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在地智库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双方将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开展各项研究,以科学、扎实的科研成果共同推进珠海市各项事业的稳健发展。
珠海市社科联主席蔡新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相关文化研究学者提出了一个迫切和关键的命题,从人文交流、文化共识的角度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切合当下国际舆论局势,是新时期的重要实践课题。希望各位同仁开展更多研讨和思考,开拓“一带一路”的价值共识,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中发布了题为《跨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策略提升》的研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于丹
《报告》从五大视角五对案例聚焦于不同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讨跨文化传播案例的价值及其应用。从文明策源的视角,将孔子与苏格拉底进行对比,从两者之间的异同发现东西文明源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站在世界文明与哲学体系中探寻中国文明的话语方式;从文明演变的视角,对比了春节与圣诞节中的文化内涵。通过伦理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对比,切入挖掘两种文明演变过程中的共同价值,寻找共同经验、文化交集,从而构建国际传播的有效策略。东方的信仰在祠堂里,西方的信仰在教堂里,祠堂和教堂都是灵魂的殿堂,都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从文明交互的视角,剖析了故宫与卢浮宫相互交织的前世今生。从皇家宫殿的优雅转型到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故宫和卢浮宫不断丰富着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丰富内涵的精神生活;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对比茶与咖啡的文化,于丹教授提到“茶是故乡,咖啡是世界”,深入对比两者异同,从生活美学到生命力量二者之间互相借鉴;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对比孙悟空与哈努曼,列举展示了在公共外交视域中孙悟空与哈努曼的画像。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借助更快、更容易跨越语言界线的图像实现传播,是更为直接高效的言说策略。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人士共聚论坛,围绕“共建国际湾区: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文化共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展开研讨。为促进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深化交流,增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共识和友好互鉴,推动“一带一路”的共建合作建言献策。
本届论坛得到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及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珠海宣传部副部长张红梅、珠海政协常委王小勤、珠海政协文史委主任王玉琦、政协委员谢丽萌、《澳门商报》社长朱海生等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在深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经济贸易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同时也是弥合不同文明间差异的重要桥梁。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以文化自信为前提,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的文化共识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带一路上的大湾区力量的凸显。(北京师范大学供稿)
编辑:张梦洁
上一篇:第二届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高峰论坛在人民大学召开 下一篇:又到一年国考时 公考协议班承诺“考不过,就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