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创新模式探索,以思政教育为着力点,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过程中贯穿价值引领,这既是专业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人才培养使命的坚守,更是促进多学科协同交流和合作的新发展。依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以学科思政为引导,以专业思政为纽带,凝练专业特色,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互促共进,为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理论扎实、崇尚创新、注重实践的新时代管理人才。《公共政策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紧密结合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卓莉老师创新发展了“一线三阶三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通过创新整合教学内容,组建政策学习共同体,构建政策学习情境,实现了学生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已完成了多轮次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围绕公共政策理论体系,以“培养问题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培养”为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与创新。一方面,结合中国政策实践,紧跟中国国家治理的新战略和新举措,通过引入典型政策案例,让真实世界的政策演进激发学生对于政策问题的潜在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关注政策的习惯,增加现实政策的敏感度。另一方面,通过模块专题的讲授,以具体政策过程为中心,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研究和分析现实政策的能力,形成多角度的高阶政策思维。
以“讲好中国政策故事”为主线。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源于真实存在的现实政策,并且学科本身倡导的“公共性”和“公共价值塑造”等理念赋予课程育人灵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系统梳理支撑课程内容发展的中国政策故事,立足于教学内容重点和中国政策实践,把“讲好中国政策故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通过师生共建本土化公共政策案例库,深入挖掘“中国之治”背后的课程思政资源,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真正实现“盐溶于水”的育人目标。
嵌入“认知—认可—认同”三阶思维形式。结合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在教学中,从政策认知出发,通过对政策的认可及认同,融入思政元素,符合学生思维接受习惯,激发学生思政自觉,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公共政策学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政策理解和分析的思维能力,完成对中国公共政策问题的理性观察和思考。
融合“政策—问题—思政”三大体系。在教学中设计三大体系融合育人。首先,以共讲中国故事为载体,导入公共政策实践案例。其次,通过解决现实政策问题,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和能力培养中。最后,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中国公共政策实践背后蕴的中国智慧,理解中国方案,坚定中国制度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课程在新文科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课程思政模式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政策素养、高阶思维能力、解决复杂政策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公共价值取向和素质能力内核的多元发展方面,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公共精神,通过开展政策实地调研,提交政策建议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课程创新模式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卓莉老师在2022年度陕西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中获得“课程思政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