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加强产业学院建设是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逻辑主线,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滨州市技师学院以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为主线,构建“1+114N”工作体系,对标全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立足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以北校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产业学院建在产业链上,推进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互联互动的办学模式,聚力建设黄河流域高水平技师学院,为推动全市制造业规模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企业培育上档次,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赋能加力。
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要高点定位。定位准才能方向明、路径明、责任清。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创新性,这是本质属性,也是核心属性。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把我们所处的时代搞清楚,把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搞清楚;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把握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尤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增强创新性,就是守正创新,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坚持思想引领,善于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效能维度来考量认识职业教育,树立起与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相适应的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作风,新的发展机制。要坚持目标引领,从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上找准重点、把握路径,聚焦聚力“做强职教高考,叫响职普融通品牌,做大以高级工为主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叫响职教高地品牌,做优社会培训,叫响社会美誉度”,即: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保障职高和普高之间的学籍双向顺畅流动,统筹抓好职教高考、对口单招等,在升本率上持续用力,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职普融通品牌;抢抓新一轮部省共建职业教育试点机遇,聚焦内涵质量建设,进一步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持续提升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聚焦服务能力提升,创新滨州工匠学院功能,做好与渤海公共实训基地结合文章,进一步推动学院服务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断提高社会培训贡献力与贡献度,叫响社会美誉度。
产业学院要建在产业链上。产业学院的落脚点在产业、在企业,学院的本质是育人。要坚持产业为要,注重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等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多主体协同育人。要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全市“十强”产业集群,深度调研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趋势,积极探索与滨州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型骨干企业(如魏桥、京博、滨化等)共建品牌特色产业学院,助力企业做强产业链条、做优产品升级、做好产数融合,持续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新兴产业向规模化发展,让制造优势更大。要聚焦聚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数字信息化建设、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要将产业先进技术、产业优秀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产业含量及技术含量,助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使产业学院具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要精准把握校企双方需求,在产业学院常态化运行上下功夫,通过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特色理论创新,校企共同打造一流“双师”团队,系统持续探索依托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要强化“岗课赛证”,以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加强“课赛”“课证”融通,以课改实现专业与产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成长为全方位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
专业群建设要聚焦企业群。专业群是产业学院建设的有效载体。产业学院内部建设专业群,应体现混态、群态、液态三种样态,专业群之间实现设施设备、师资等资源的相互流动,互融互通。要精准对接企业群,科学组群,紧密对接区域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厘清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和组群逻辑,推进专业群结构化和资源有机整合,最大程度地实现专业群共建共享效益,有效发挥集聚效应。要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对接产业链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群发展内涵、专业构成和教学资源等,形成对接产业精准、结构优化清晰的专业布局。要找准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切实将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可供教育教学和社会培训共同使用的专业群资源。要协同完善保障机制,促进专业群持续发展,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目标导向、注重实绩的原则,以高质量标准引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保障专业群建设与企业供需相匹配,不断提升专业群的建设质量与水平。
一体化教学要聚焦系统思维。一体化教学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具象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精准对接产业链,关键在于一体化教学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要强化系统思维,全面统筹教师、教材、教法,整体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从需求端出发,深度对接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技能培训体系、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基于企业应用的教学任务,培养一体化教师,实现一体化教学。持续深化学院“6710”师资分层分类培养,精准理清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形式、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身份体验一体化课堂教学,独立开展一体化学习与实践。要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构建“新进教师参加行业赛练兵,骨干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出成绩,专业教师研讨技能大赛”竞赛机制,积极组织各年龄层次专业教师在校内外技能竞赛上大展身手。要高标准实施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北校区高标准新建一体化教室、实训室,制定一体化实训操作规范以及相关制度,使一体化实训室具有教学、科研、培训、鉴定、研修、承赛等多种功能,实现“教学场”“实训场”“实战场”三场同构。要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严制定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案,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信息化建设要聚焦集成思维。信息化建设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集成式思维和方法进行方案设计与实施。集成,既是一个集合的过程,又是一个集合的结果。要统筹一张网、一体化整体规划,加强智慧校园架构顶层设计,构建模块化、灵活可扩展的技术架构,充分考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等技术趋势和安全性保障。要集成各部门信息化需求,全面梳理业务系统,解决信息“孤岛”,切实打通信息淤点、堵点,提升工作效率。要精准谋划信息化建设,统筹基础智能化系统和校园信息化,将教学、教研、管理与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从智慧教室、机房建设、教务管理系统、校园物联网、校园消费系统、校园会议视频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OA办公系统、智慧停车场等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服务师生为本,打破物理校园边界,切实解决师生在教学、管理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支撑学院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智慧型管理决策以及智慧型生活。
服务保障要彰显生态思维。服务保障工作,事关学院高质量发展,事关师生切身利益,事关校园和谐稳定,是更好展示“新职教”“新技师”的关键之举。要强化生态思维,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做优做细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校园更舒适,让师生更舒心。要加强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部门职责、规范工作规程,加快形成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服务保障工作机制,促进服务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强化安全意识,坚决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疫情常态化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饮用水安全、校园防欺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全方位抓紧抓实各项安全工作。要加强能源管理,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落实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要求,提高能源管理智慧化水平。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员、全程、全方位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服务保障各项工作中,擦亮“讲黄河故事育时代新人”红色教育品牌,大力弘扬正能量,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增强师生幸福感、归属感、舒适感。
“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要贯穿始终。作风建设决定事业成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高水平技师学院、建好产业学院,必须始终保持“争第一、干唯一、创一流”的工作状态,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严肃严格、求真较真、细致细究、务实扎实、高效快捷做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四个一切”(一切工作有标准,一切标准有程序,一切程序有监督,一切监督有反馈),全面推行“清单化管理、台账式推进”工作落实法,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不断创造优势、保持优势、扩大优势,在全市、全省大局中展现职教担当。要严格管理流程、工作标准、工作纪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督查调度,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北校区建设成果体现在真实数据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事不避难、敢于攻坚,发扬“钉钉子”精神,盯住重点任务、关键环节、主要问题,持续用力、攻坚克难,推动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要求落地落实,全面建设形神俱备、内外兼修、教学共长、师生融合、名副其实的黄河流域高水平技师学院。
编辑:张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