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举办的2022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顺利开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竹园3号书院“剧说风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作为入选团队,于7月31日至8月7日赴江西省井冈山市开展了为期九天的专项实践活动。书院团工委书记王禛、辅导员李恩慧、韩子涵以及14名实践队成员一起走进革命摇篮,弘扬井冈精神。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开营仪式上,带队老师李恩慧作为入选团队教师代表讲述了她再次登上井冈山的感悟,也为团队成员揭开了革命摇篮的神圣面纱。在紧随其后的风采展示环节中,团队14名成员昂首阔步,口号嘹亮,尽展西电青年风采。
学革命传统,听初心故事,寻精神瑰宝
“三湾改编”是大家在井冈山接受培训的第一堂课。除了传统的史实讲述外,课程别具一格地运用情景演绎的方式,要求学员效仿红军,进行团队内部的“三湾改编”。实践团饶有兴致地选举出了班长、卫生员、炊事员、安全员、宣传员、士兵委员会等角色,真实还原了“三湾改编”的历史情景。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红歌中的井冈山精神》一课以激情的音符为指引,带领同学们动情地演唱了《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南泥湾》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这些红歌不仅记载着令人难忘的历史,反映了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更熔铸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把稻杆绳一头系在木质‘草鞋机’上,一头紧拽在手里,经过一番搓、挽、编,一只草鞋就打好了。”在《学编红军草鞋》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在草鞋老师傅带领下编起了当年红军革命时穿的草鞋。“在体验编草鞋的过程中铭记历史,忆苦思甜。这样的课程很有意义。”团队成员于鹏博拿着刚编好的草鞋说道。
“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活动中,两位英烈子女——赵进军和朱新春老师,讲述着他们父辈历经的风雨沧桑。穷苦少年,立志革命,为党和人民立下卓著功勋的赵杰少将;淡泊名利,执着人生,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的朱良才上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让实践团潸然泪下,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带领队员们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访领袖故居,祭烈士陵园,敬先辈英魂
大井朱毛旧居是团队外出调研的第一站。屋顶上的青瓦和院落里的古树仿佛久经人间沧桑的老者,向来访的游客细细诉说着九十余载的岁月。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革命领袖领导红军队伍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其至今还保留着三件历史原物——“读书石”、“常青树”、“三堵残墙”。站在读书石旁,基地谢珍志老师说:“毛主席爱读书,爱读有字之书,更会读无字之书。他一次又一次对中国革命情况的深入调研,犹如一本又一本无字之书,指导着工农革命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读书石的故事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深刻地意识到: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学习毛泽东爱读书、多思考的精神,在终身学习中实现伟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八角楼是井冈山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方的一座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因楼上有装饰八角形天窗故而得名“八角楼”。自1927年10月,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后,八角楼便成为了他办公和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那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同学们也依次瞻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清油灯等物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通过对八角楼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们又一次走进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再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实质。
“井冈山斗争时期,共有48000多位革命先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能够找到姓名却只有15744人,还有32000多人是无名英雄。这里的每一株翠竹都曾遮掩过战士的身影,每一朵杜鹃花都曾被鲜血浸染,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钢铁般的誓言。”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老师饱含深情地为同学们讲述井冈山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实践队员们抬着祭奠烈士的花圈,拾级而上,踏过109级台阶,进入瞻仰大厅向革命烈士进献花圈并鞠躬默哀。团队成员樊邵桦有幸作为学生代表为革命烈士整理挽联。“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英烈纪念堂内一片肃穆。恍惚间,90多年前风雨厮杀的声音仿佛就在队员耳边回荡,撞击在汉白玉的烈士无字碑上,哀转久绝……
忆井冈革命,走挑粮小道,传红色基因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站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们齐诵这首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西江月·井冈山》,热情歌颂黄洋界保卫战中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黄洋界保卫战是我军早期运用人民战争取胜的经典战例。此次战斗中,红军指战员巧妙运用各种战术,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红军团结一心,最终以两个连的兵力打退四个团的敌人,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和粉碎第二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晨光微熹,万籁俱寂,红军一天,正待启航”。实践队成员背上枪械弹药,扛上竹竿麻绳,领取行军救援任务,兵分两路,开启了红军的一天,重走挑粮小道。按照地图和指示,队员们沿着蜿蜒的山道前进,走过泥泞小路,渡过湍急小河,在山川河谷间急行军、找情报、寻草药、制担架、救伤员,最终两支队伍在坝上村顺利“会师”,完成行军任务。随后,大家跟随坝上村的村民一同前往家中,自做红军餐,体验军民鱼水情。生火、切菜、杀鱼,在老乡和炊事员的帮助和带领下,队员们相互配合,不到一个小时,红军餐便已制作完成。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听老乡谈起过去的革命故事,在那一刻,大家真正体会到“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真实含义。
“哎呦!没有党的政策,我们这儿咋可能变得这么好嘛!”一提到党的帮扶,老乡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对党的感激之情。饭后,实践队在坝上村进行了走访交流,了解到坝上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改变:从一穷二白的偏远山区到家家户户的小二楼,从泥泞破落的街道到望不尽的荷花池,从拮据的生活到幸福小康。在以基层党建为主力的改革中,党员带领村民改造环境,修建道路,发展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村落走上了真正的小康之路,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九天的井冈山之旅行程满满,收获也满满。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让实践队的成员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走一处,成员们都感慨万千,八角楼里、龙江书院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循着历史的光亮纷至沓来……
一直以来,竹园3号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秉承实践育人的理念,整合多方资源,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接下来,竹三学子将继续在暑期实践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着时空激荡中的青春共鸣,将用奋斗和汗水书写青春华章。(通讯员 李恩慧 韩子涵 闫瑞松)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暑实专项
上一篇:永恒的精神 永远的“大先生”——纪念丁祖诒先生诞辰8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