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到来,高考复读究竟是不是考生最好的选择?
答案肯定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复读一年逆袭上清北,也有人复读依旧浑浑噩噩,推脱逃避,成绩不如上一年。
那么,我们首先来说说许多考生的落榜原因。
很多父母和考生如果对今年的高考成绩不太满意,都会为孩子或者自己寻找开脱的借口。我们常常会听见这几种说法:
“今年的题和往年的题不一样,今年的题太偏太难”
“考生考试紧张,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
“今年报考人数多,分数线变高了”
“考生没有复习好,要是再准备一年一定可以”
“考试那两天,碰巧身体不太舒服”
......
等等太多这样的托词。
太多的外部借口常常使考生和家长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他们坚定地认为,只要孩子此刻有坚定复读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不可控情况,诸如:题型难易、题量大小、考生人数、高考政策调整、院校招生计划变动......
片面认为如果去复读,明年一定会比今年好。
然而,于大多数人来说,事实恰好刚刚相反。
笔者根据调研发现,5%的复读生会有明显提高,45%的复读生相较于去年会提高20-30分,50%的复读生与前一年相差不多,甚至远远低于去年的成绩。
其中,这5%的复读生,基本属于学习底子较好,多数因为前一年考试出现答题卡填涂错误、因其他原因缺考一门等,这部分考生非常建议复读。
另外这45%的复读生,属于复读班大部分孩子的平均水平,但考生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提升这二三十分,考生的位次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很多学校的录取位次可能会提升三五千,所以择校区间几乎与前年没有太大区别。
最后这50%的复读生则完全属于陪跑,由于对自己没有清晰地认知,复读一年原地踏步甚至不如去年,白白浪费大好青春。
复读8个月,是一场毅力与耐力的考验,复读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绝大多数考生在决定复读时都雄心壮志、信誓旦旦,但是高考是对考生前十二年学习成果的检验,绝不是靠着信念去“赌博”,如果真的那么简单,能通过8个月的复读就改写命运,那大家岂不都要去复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读,很多考生发现想补上之前的亏空并非易事,越焦虑越学不进去,越学不进去越焦虑,慢慢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考场上发挥大不如去年的大有人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数据,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1193万人,相比2021年,净增115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仅有8398599人,所以,2022年高考1193万报名人数中,复读生、三校生、社会考生高达353万,其中复读生占比超过15%。
就陕西高考政策来说,新高考时代的到来,2023年高考考生没有复读的机会,那么他们肯定会拼尽全力紧紧抓住这次机会,不给自己留退路。这也意味着,如果今年考生放弃升学选择复读,那么明年的高考竞争会更加激烈。
根据笔者多年的高考咨询经验来说,如果对于来年成绩没有绝对的信心可以提高100分,那么笔者不建议去复读。
以陕西省为例,一本与二本分数线每年都差不多有80-100分的差距,如果没有绝对信心提高100分,那么再来一年的结果依旧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更不幸的结果,复读一年,不仅没有提分,反而考得更差,本来能上二本,最后只能走专科。
原来还能上A大学,下一年A大学的最低录取位次提高了,反而还上不了了,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复读,不仅仅是承受复读的巨大压力,而且白白浪费一年时间,何苦如此?
实在觉得自己委屈,可以通过考取211、985的研究生,或者专升本等等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实力的途径太多了。人应该在现有的情况下向前看,而不应该是向后看,如果真的有复读的决心,倒不如把这份决心用在考研上,大学的舞台是很宽广的。
拿到录取通知书却不去报到,本身就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高校招生名额的事情,所以,国家当然也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遏制这样的行为。有关专家建议,2023年高考考试变化将会非常大,考生复读将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复读一定要非常谨慎,认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避免进入错误认知!一旦相关政策出台收紧,买单的只有考生本人。以双减政策为例,一夕之间,相关行业跌入低谷。随着新高考政策改革,对于复读生来说是好是坏,结果只能自己承担。
因此,已经被录取的考生,如果有复读的想法,可以先认真考察录取院校的办学实力,切勿盲目跟风,从而使自己错失一个好大学。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修订:中小学校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