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面对灵活就业,职业院校需要做什么

教育时讯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赵秀芝 邱开金 2022-05-24 11:05:47
[摘要]灵活就业是国家优先就业导向的政策体现,是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两亿多人,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活就业是国家优先就业导向的政策体现,是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两亿多人,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活,意味着不能循规蹈矩、不再按部就班。灵活就业,对于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基本方针的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新要求、新挑战。如何为抱有灵活就业期望的学生做好“内功”“内力”砺炼,用知识和技能做“引擎”,推进灵活就业型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升温提速。

  精准识变:理解灵活就业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基于灵活就业的新政策,职业教育内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涉及学制与学籍、专业课程多元化、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灵活就业背景下,长期实施的专业与就业直通模式的专业班级制会受到冲击,因为它不适应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和就业的多向性要求。学生按专业入学,但可根据个人发展优势和职业兴趣及其就业期望,选择甚而改变初始专业,可能会成为常态。

  以前转读专业的政策也在实施,但条件十分烦琐,限制性强。灵活性就业是政策性开放,今后转读专业的学生会增多,学校内部管控制度必须要作调整。另外,专业定向尽管不变,但学生在灵活就业的鼓励下,为储备更多的就业能力,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的现象会增多,如何调整这类学生原定专业课程与新选修课程,学分如何抵兑,学籍管理如何跟进,都将成为具体问题。

  灵活就业牵动的另一问题是专业课程的多元化,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专业定位十分明确,但灵活就业的倡导,将使一个专业读到底的稳定性被打破,因为就业择向不同、个人发展的选择不同、个人的优势能力不同,诱发的是专业方向分化,跨专业选择现象会增多。学校要为学生灵活就业做好后盾,学生按需择学,学校按学生需要配师设课,这类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他们为了就业真正需要的专业课,由此呈现出专业课程的多元化在所难免。专业课程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十分复杂,因专业是教学分类组织的重要依据,灵活就业导向下学生专业志向的可变性加大,学生的流动与师资的流动、教学组织的变化相互作用,需要学校开展系统性研究。

  积极应变:针对灵活就业新要求建立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

  灵活就业有了政策的支持,但最关键的还是就业主体能否具备灵活就业的资本和能力。如何让职业院校学生具备这种条件和能力,应切实把握好三点。

  一是真正让就业导向成为教学导向,学以致用,确保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将学习过程与知识积累、就业资本积累相融通。

  二是“岗课赛证”育人体系要围绕就业搭台唱戏,“岗课”相衔接,“证赛”连接“岗课”的意识要加强。“岗”是课程设置标准,以企业真实岗位需求为目标;“课”是课程体系,以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赛”是职业院校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升课程教学水平;“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课程学习,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职业能力,为就业提供条件,同时也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和途径。

  三是处理好专业就业与灵活就业的关系。专业就业的指向十分明确,所学专业与所就业领域或岗位关系密切;灵活就业则具有不确定性,它既包含专业就业,也包含专业边缘性就业或专业错位(专业不对口)就业。从教育的规律而言,在倡导灵活就业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优先选择专业就业,这是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线。

  创新求变:以灵活就业驱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高度

  灵活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它包括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对新岗位文化的领悟、实际操作能力等。培养能灵活就业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本身是一个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作,创新求变也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仅就“1+X”的教学层面为例,以下几个创新点值得关注。

  模式创新。“1+X”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认同度较高的范式,从创新思维角度不妨作这样几种演绎:“1+X”是指一个学历证书+多个技能证书;“1+X”是指一个核心专业+多个跨学科专业;“1+X”是指一种核心专业能力+多种实用型技术能力;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1”不是实指,也包含着“X”的变数,实际成为“X+X”,即多个专业+多种能力。以上4种“1+X”的典型解读都富含着多学科、多素质、多能力的要素,这恰恰与灵活就业是密切相关的。灵活就业型人才必须具备这些品质,这类人才培养需要这样的教育。可见,灵活就业下“1+X”的创新点是中心点突出、宽口径渠道畅通、目标交汇鲜明。

  课程创新。“1+X”关联符号的背后是课程,课程是承载理念、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因“1+X”的多解,课程的匹配必然多样,技术路径更是各异。在这种情况下,“1+X”的课程创新突出表现为可变式和动态化。常规下的“1+X”课程,是在教师对专业分析并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主观设定的,是教师为主体既定的。灵活就业下的课程则反映的是学生为主体,学生择业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课程就要帮助解决,这种课程配置不是既定而是依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生成的。此外,专业化课程的知识链强调系统完整,教学几乎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灵活就业目标下,在跨学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只能是因岗(就业)设课,课程的知识链难以维系,工具化的“够用”式浓缩课程将涌现。

  教学创新。“1+X”的职教范式无论怎么解读,都要归结到教学手段上。从灵活就业的教学出发点而言,学生为本真正回归课堂,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和帮助,学生满足和满意是高质量的核心标准。依据“1+X”深究灵活就业的因素,课堂中的教学性就业与实践训练中的生产性就业,就业教学还是意向性的,是模拟化就业。就业导向性教学和实践,不仅不排斥专业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力,相反对它们的要求更高更强,是“知、会、做”的结晶。就业导向性教学,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有学生”还要“有岗位”,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理论是什么、指导学生怎么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悟到在真实的岗位上怎么做。

  灵活就业是国家给予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政策“红包”,职业院校将国家的好事做好,能普惠到每个学生,这是具体的工作任务,更是一种责任。精准识变,积极应变,创新求变,这是职业教育的态度和自信。

  (作者赵秀芝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邱开金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本文系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研究“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1+X’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号:JG2019089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赵秀芝 邱开金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24日第6版 版名:职教周刊·院校实践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院校

上一篇:应用型高校怎样培养个性化人才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